作为中国基建行业的领军企业,山东路桥(000498.SZ)近年来的表现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转型阵痛。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微降、净利润勉强增长的背后,是持续恶化的现金流和不断膨胀的应收账款。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传统基建模式的深层次问题,也促使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国内市场转向海外,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2025年4月,山东路桥发布的2024年年报数据令人喜忧参半:全年营收713.48亿元,同比微降2.29%;归母净利润23.22亿元,同比增长1.47%。表面上看,公司仍维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但细究之下,隐忧已悄然浮现——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陷入“失血”泥潭。2023年和2024年的净流出额分别高达-39.57亿元和-51.39亿元,较2021年的-23.56亿元进一步扩大。仅2022年因短期回款改善短暂“回血”1.52亿元,但这一利好未能延续。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应收账款规模自2019年起便呈现“滚雪球”式增长:从2018年的46.65亿元飙升至2024年末的178.73亿元,6年间增长近4倍。近三年增速更是远超同期营收增速,显示出收入确认与现金回款之间的巨大鸿沟。对此,公司解释称,地方财政承压导致工程结算周期拉长,进而加剧了现金流压力。
核心问题:现金流恶化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共性难题的集中体现。基建施工企业的“先干活后收钱”模式,使其长期面临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错配问题,尤其在地方化债影响下,这一矛盾愈发突出。
作为基建施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山东路桥的困境反映了整个行业的通病。数据显示,2024年建筑装饰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仅为2.1次/年,远低于制造业的6.8次/年。而山东路桥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更低至1.9次/年,甚至不及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低效的资金流转模式,使得企业在垫资施工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商业模式本身。基建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先行垫资,待工程验收后才能逐步回款,期间还需支付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等即时支出。2024年,山东路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达586.7亿元,同比增长4.7%,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仅612.3亿元,同比下降5.1%。支出增速反超收入回款,进一步加剧了现金流缺口。
为破解困局,山东路桥启动了“源头管控+存量清理”双轨策略:一方面成立应收款项清理领导小组,实行项目经理“终身责任制”,将“两金”(应收账款+存货)压控纳入绩效考核;另一方面优化项目筛选,聚焦优质订单,避免承接“高垫资、长账期”项目。然而,地方政府作为主要客户,其财政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清收工作或将是一场“持久战”。
在国内市场承压的同时,山东路桥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试图通过“出海”打开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达46.67亿元,较2020年的14.22亿元增长230%,且近五年占比从4.13%稳步提升至6.54%。尽管当前海外业务规模仍不足总营收的10%,但其增速与潜力已不容忽视——2024年海外中标额达91.3亿元,同比激增117.4%,首次突破90亿元大关,在非洲摩洛哥、喀麦隆等市场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相比国内项目,海外订单往往采用“预付款+进度款”的结算模式,部分项目配备国际银团融资支持,回款周期更短、现金流更稳定,有望对冲国内账款风险。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旺盛基建需求,也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海外拓展并非坦途。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本地化运营挑战等都是潜在考验。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12.7%,略低于国内路桥工程施工业务的13.2%,显示出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随着项目经验积累和规模效应显现,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未来利润增长的“稳定器”。
梳理山东路桥近五年轨迹,可见其发展逻辑的微妙转变:2021年营收增速高达67.03%,靠激进扩张跑马圈地;2022年后增速骤降至个位数,2024年首次转负,反映出国内基建市场趋于饱和,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净利润增速从2020年的26.5%滑落至2024年的1.47%,“增收不增利”压力凸显。
这种转型阵痛倒逼公司调整战略:在业务结构上,减少对传统路桥施工的依赖(2024年该业务占比87.49%,仍需优化),拓展养护工程(占比7%)、新能源基建等增值领域;在现金流管理上,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款”,通过绩效考核压实清收责任,甚至引入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盘活存量账款;在市场布局上,借“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出海,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维持在74.8%的高位,短期偿债压力犹存(货币资金仅89.7亿元,短期债务达152.3亿元)。如何在降杠杆与保增长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接下来的关键课题。
编辑有话说
山东路桥的案例,是中国基建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国内城镇化率接近67%,传统基建增量空间收窄,“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紧张”成为行业集体面临的“中年危机”。此时,向内修炼“现金流管控”内功,向外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成为必经之路。
但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国内清收依赖地方财政改善,海外拓展需要克服文化差异与政策风险,业务结构调整更涉及资源重新配置。对山东路桥而言,能否在“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中守住风险底线,在海外市场中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将决定其能否从“规模王者”进化为“质量强者”。对于整个基建行业,这或许也是一次集体性的“成人礼”——唯有穿越周期的企业,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