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振芯科技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决定不将控股股东国腾电子集团提交的临时提案纳入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这一决定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刻思考。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4月11日,当时振芯科技收到了来自控股股东国腾电子集团的一封函件,要求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增加一项临时提案——《关于修订<振芯科技公司章程>的议案》。这份提案的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调整董事会人数构成,从固定的“九名董事”扩展为“九至十二名董事”,并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二是修改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条件,将“董事人数不足六人”调整为“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人数或本章程所定人数的三分之二”。
表面上看,这是一项旨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提议。通过扩大董事会规模,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视角和专业意见,同时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然而,问题在于提案中的某些细节缺乏明确性,例如“九至十二名董事”的具体人数未予确定,且提案并未附带国腾电子集团内部股东会决议的授权文件。此外,国腾电子集团内部股东之间存在的分歧也进一步加剧了提案的争议性。
面对这一提案,振芯科技董事会迅速召开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不予提交控股股东临时提案至股东大会审议的议案》。董事会的决定并非草率而为,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提案中关于董事会人数的规定不够明确,可能引发后续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其次,国腾电子集团内部股东之间的分歧表明,提案尚未达成一致共识,时机显然不够成熟。
更重要的是,董事会认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振芯科技有责任维护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避免因控股股东内部矛盾而引发更大的治理风险。因此,在国腾电子集团未能提供充分授权文件之前,董事会决定暂缓提交该提案至股东大会审议。这一决定体现了管理层对法律合规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展现了其在复杂局面下保持公司平稳运行的决心。
振芯科技与国腾电子集团的关系,始终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今年1月15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国腾电子集团解散纠纷一案作出重审二审判决,驳回了部分股东关于解散国腾电子集团的诉讼请求。这意味着,尽管内部矛盾重重,国腾电子集团短期内无法解散,并将继续作为振芯科技的控股股东存在。
这一判决结果对振芯科技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控股股东,国腾电子集团在公司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如何有效协调其内部股东之间的分歧,避免矛盾进一步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运作,成为摆在振芯科技面前的重要课题。此次提案事件,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振芯科技的经营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根据公开数据,公司在2024年的营业收入为7.97亿元,同比下降6.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00.01万元,同比减少44.91%。这一业绩下滑的背后,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影响,也有公司自身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压力。
尽管如此,振芯科技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依然值得关注。截至4月11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于17.42元/股,总市值约为98.93亿元。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源于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大力支持,以及振芯科技在集成电路和北斗卫星导航领域的技术积累。然而,公司治理层面的潜在不确定性,也可能成为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编辑有话说
这场关于公司章程修订的争议,折射出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多重难题。一方面,控股股东希望通过提案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则需要在法律合规性和全体股东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对于振芯科技而言,未来的方向或许在于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找到一条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能满足实际需求的道路。无论是控股股东提案的重新调整,还是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在这场博弈中,每一步选择都将决定振芯科技未来的命运。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