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赛道的光环遭遇现实的冷峻,翱捷科技用一份2024年财报揭开了芯片国产化征程的残酷真相。在营收同比增长30.2333.86亿元的亮眼数据背后,归母净利润-6.93亿元的红色警示灯格外刺眼——这已是这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连续第四年亏损,三年累计亏损额直逼15亿元大关。
翻开翱捷科技的现金流量表,一组数据令人心惊:2022-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为负,累计净流出14.36亿元,相当于每天"烧掉"130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发团队规模从900人扩张至1100人,三年累计支付薪酬超22亿元,人均年投入近200万元。
"这就像在沙漠里建造绿洲。"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的比喻道出行业本质。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全制式蜂窝基带芯片能力的平台型企业,翱捷科技在5G、物联网芯片领域的研发投入堪称疯狂。2024年单年申请发明专利39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已达158件,这些数字背后是研发人员日均工作16小时的幕后故事。
翱捷科技的困境绝非孤例。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整个芯片赛道,寒武纪三年累计亏损25亿元的财务数据,龙芯中科持续亏损的年报,都在诉说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残酷法则。数据显示,2024年A股半导体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12.7%,是全部A股平均水平的3.2倍。
"专利封锁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构成了芯片行业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王鹏指出,在EDA工具、光刻机等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背景下,国产芯片企业不得不将营收的"血液"持续输向研发端。这种"烧钱换技术"的模式,造就了中芯国际15.4%的研发投入营收比,也催生了翱捷科技69.21万元的人均年薪——这个数字是华为研发人员薪资的1.8倍。
截至2024年末,翱捷科技账上26亿元的货币资金,如同沙漠中的最后一泓清泉。按当前烧钱速度测算,这笔"战略储备"仅能维持2-3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现金流持续恶化,券商仍给予"买入"评级——中泰证券预测其2026年收入将突破60亿元,这背后是对国产替代加速的强烈预期。
市场的分歧在股价上显露无遗:2024年全年跌幅23.21%,但振幅高达59.7%,多空博弈异常激烈。有投资者戏称这是"用亏损换时间"的豪赌,毕竟在物联网芯片爆发前夜,先发优势可能即逝。
当我们拆解翱捷科技的专利墙,会发现其131项布图设计中,物联网相关占比达65%。这或许暗示着突围方向——在智能家居、车联网等万亿级市场,国产芯片仍有弯道超车可能。但现实挑战同样严峻: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84.35%,核心技术的话语权争夺远未结束。
"当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才能真正点燃盈利引擎。"某券商分析师指出,翱捷科技押注的蜂窝基带芯片市场,正迎来5G RedCap(轻量化5G)的商用风口。若能抓住这个时间窗口,26亿现金储备或将转化为通向盈利的船票。
编辑有话说
翱捷科技的财报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芯片产业的集体焦虑与突围决心。在技术封锁与资本消耗的双重压力下,"烧钱"已不仅是企业的生存选择,更是产业升级必须支付的代价。当26亿现金储备与69万年薪的研发团队相遇,这场关于时间与技术的赛跑,或将决定中国物联网芯片的未来格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