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大丰实业(603081.SH)的股价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波动。从单边上涨到涨停,再到连续跌停,短短数日间,股价犹如坐上了“过山车”。这场剧烈波动背后,是否隐藏着人为操控?上市公司是否履行了充分的信息披露义务?这些疑问不仅关乎持债人和股东的利益,也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治理规范性的深思。
2019年3月27日,大丰实业发行了6.3亿元的大丰转债(113530.SH),期限为6年,至2025年3月26日到期。2025年3月21日为最后交易日,3月26日为最后转股日及兑付登记日。在转股时限前,大丰实业股价从10元下方一路攀升至15元一线,高于转股价12.95元,但市场转股积极性并不高,截至2025年3月24日,累计转股比例仅20.02%。
2025年3月24日晚,大丰实业“恰巧”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智元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文娱旅体商产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共同探索应用场景并构建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大丰实业持股85%,并计划在合资公司成立后一个季度内提供不低于1500万元的意向采购订单用于场景研发。
受战略合作协议消息刺激,3月25日,大丰实业股价强势涨停,冲至16.52元/股,转股的理论账面溢价达到27%左右。这一涨幅极大地刺激了可转债的转股需求,当日持债人转股1752.37万股,累计转股比例从20.02%飙升至56.04%。
然而,3月26日,大丰实业股价以跌停开盘,尽管盘中多次有资金撬板,但最终仍录得大跌。大量债转股的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3月26日至4月3日,大丰实业股价7天内暴跌33.6%,换手率高达57.87%,股价跌破12.95元的转股价,场内股东账面损失惨重。
最终,大丰转债到期兑付了273.825万张,占比43.46%,兑付总金额为3.18亿元。截至2024年3季度末,大丰实业的货币资金为6.14亿元,足以覆盖兑付总金额。若没有3月25日的大量转股,大丰实业可能还需多支出逾2亿元。
这场股价异动背后,大丰实业与智元机器人的合作是否真实?是否只是为了在转股时限前哄抬股价,诱导持债人转股,从而减轻公司的兑付压力?上市公司需要更加详尽地披露相关细节,包括协议双方的接触时间、合作细节讨论等,以回应市场的质疑。
大丰实业股价的“过山车”式波动,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担忧。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中,上市公司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避免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编辑有话说
大丰实业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A股市场三大痼疾:信息披露的模糊地带、资本与实业的畸形博弈、中小投资者的信息弱势地位。当"战略合作"沦为股价操纵工具,当"概念包装"异化为套利游戏,监管层需要建立更灵敏的市场监测机制,上市公司更应恪守信披底线。对于普通投资者,切莫被短期波动迷惑,穿透资本迷雾看清企业真实价值才是王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