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医美行业蓬勃发展,植发这一垂直领域异军突起。曾经,雍禾医疗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凭借先发优势和市场机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21 年,雍禾医疗的营业收入飙升至 21.69 亿元,达到了历史巅峰,风光无限。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两年里,雍禾医疗仿佛陷入了泥沼,始终未能突破这一业绩天花板。更为严峻的是,其股价也如自由落体般持续下跌。从上市开盘时最高的 15.85 港元一路狂泻,截至目前,每股仅为 1.17 港元,市值更是从鼎盛时期的 86.31 亿港元大幅缩水至 6.15 亿港元,令人唏嘘不已。
日前,雍禾医疗公布了 2024 财年的财报,这份财报犹如一盆冷水,再次浇灭了投资者的希望。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后,雍禾医疗仍未摆脱亏损的阴霾,2024 年再度亏损 2.27 亿元。在资本市场的故事越来越难讲的当下,雍禾医疗究竟何时才能 “植” 出更强韧的未来,实现业绩的反转,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北上广深的地铁隧道里,"植发黑科技"广告曾铺天盖地。但鲜为人知的是,雍禾每获得一位客户,就要烧掉5000元营销费——这相当于植发客单价的四分之一。2021-2023年,其销售费用分别为10.73亿、7.67亿、10.44亿元,占营收比重近60%,远超医美行业30%的平均水平。
这种"烧钱换流量"模式带来短暂繁荣:2024年植发手术量增至5.97万例,同比增长16.3%。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单店营收持续萎缩,75家植发机构缩减至66家,关店率高达12%。更致命的是,植发业务复购率不足5%,养固业务28.4%的复购率也难以支撑盈利。
面对植发市场的天花板,雍禾将希望寄托在医疗养固业务。这个被称作"植发后市场"的领域,2024年贡献了24.7%的营收,但4.46亿元的体量仅是植发业务的三分之一。其打造的"54321"服务体系(5种疗法、4阶段治疗、3产品体系)看似专业,却面临两大致命伤:
效果悖论:消费者对300元/瓶的防脱洗发水提出灵魂拷问:"如果养护有效,谁还需要植发?"而当效果不达预期时,品牌信任随之崩塌。
技术空心化:尽管与福瑞达、中山大学等合作研发,但尚未推出颠覆性产品。目前养固业务仍依赖米诺地尔等传统药物,与生活美容机构形成同质化竞争。
当新生植发等竞争对手也将获客成本控制在40%左右时,雍禾的营销效率亟待优化。数据显示,行业TOP5企业市占率不足20%,分散的市场格局下,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盈利质量成为关键。
FUE-3D加密植发、AI毛囊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2024年雍禾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2%,但相比国际巨头5%以上的研发投入,仍有追赶空间。
当"植发贷"渗透率突破30%,当95后成为消费主力,雍禾需要重新定义品牌价值。从"解决脱发"到"重塑自信",从医疗属性到社交货币属性的转变,或许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雍禾医疗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植发行业的隐忧。植发需求确实存在,但能否成为长期刚需?这是雍禾必须回答的问题。
首先,雍禾需要重新审视营销策略。与其在地铁广告上烧钱,不如深耕客户教育,建立长期信任。通过科普脱发知识、展示真实案例,让消费者真正理解植发和养固的价值,而非被广告吸引一时冲动消费。
其次,提升服务质量是关键。疼痛管理、术后修复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和口碑。雍禾需要在这些环节下苦功,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复购和推荐。
最后,加速数字化转型。雍禾已自主研发 “禾帆” 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未来应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和 AI 技术,精准定位客户需求,优化营销和运营效率。
编辑有话说
雍禾医疗的故事,是中国医美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早期凭借市场需求快速崛起,到后期因过度依赖营销陷入困境,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并建立长期品牌价值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雍禾而言,当前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控制成本,尤其是降低获客成本;二是加快培育医疗养固业务,将其打造为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同时,公司还需注重技术研发和用户教育,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赢得消费者信赖。
未来,雍禾能否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答案或许就藏在它接下来的战略调整中。毕竟,当“脱发经济”逐渐从风口回归理性时,只有那些坚持初心、不断创新的品牌,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