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日举行的民生银行2024年业绩说明会上,副行长黄红日针对股东泛海系、东方集团和恒大集团的贷款及诉讼情况做出回应,同时也介绍了银行在资产质量、房地产与地方债风险、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情况。
民生银行公布的2024年业绩显示,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322.96亿元,同比减少35.27亿元,降幅达9.85%;营业收入为1362.90亿元,同比下降45.27亿元,降幅3.21%。不过,去年下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1.63亿元,比上半年增加20.36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不良贷款总额656.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3亿元;不良贷款率1.47%,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1.94%,比上年末下降7.75个百分点。
黄红日表示,民生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总体稳定。2024年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和6月末均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为5.01%,比6月末下降0.28个百分点,虽较上年末略有上升,但主要是因为银行持续推进受困房企的风险化解,导致房地产业贷款规模下降。从不良生成情况看,2024年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生成额和生成率均比2023年略有下降。随着房地产政策组合拳的落地见效,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渐止跌回稳,为银行推进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化解创造有利条件。
在地方融资平台方面,民生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总体较低且持续下降。2024年末,融资平台业务余额为982.5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风险总体可控。
展望2025年,黄红日预计全行资产质量将保持总体稳定。为此,银行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强化信贷政策对业务的引领作用,保持贷款规模合理增长和结构持续优化;二是有效提升贷后管理质效,严控新发生的风险;三是坚持经营不良资产的理念,发挥资产保全的止损减损作用,提高不良清收的处置效能。
本次业绩说明会上,民生银行管理层对市场关注的泛海、东方和恒大相关项目风险情况进行了回应。
2024年末,东方系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是76.9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约19亿元,贷款主要担保物为北京地区土地及商业房地产抵押资产,相关贷款占比不高。银行已综合考虑客户风险状况和抵质押担保情况进行拨备计提,并已向北京金融法院就东方集团相关欠款提起诉讼,且收到受理案件通知书,后续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泛海系在2024年末的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贷款主要担保包括武汉地区的土地抵押、武汉中心大厦的在建工程抵押、部分商业房地产抵押和部分股权质押等,银行也进行了相应的拨备计提。从股权情况看,泛海仅持有1股民生银行股票,已不再是主要股东。自2023年1月起,民生银行北京分行陆续对泛海系相关主体提起诉讼,目前部分诉讼已发布立案执行公告,部分已取得生效裁判文书或一审判决结果,银行均胜诉,为后续债权回收及风险化解奠定了基础。
截至2024年末,恒大集团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91亿元,均为房地产项目贷款,总体贷款占比不高。银行已综合考虑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拨备计提,预计对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
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斌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情况。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引发各行业变革,目前尚处早期,未来潜力巨大。
从应用端来看,去年围绕营销、风控、运营、决策、开发等八个主要领域,落地了31个大模型应用,覆盖82个细分场景,应用成果可分为四类:
一是推出15个面向员工各类工作场景的助手和工具类应用,如文案编写、公文校对等。以会议通知场景为例,全行日均使用超万次。
二是将大模型和小模型结合,对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典型场景为客服和信贷场景。在客服场景中,处理工单平均时间从十分钟降至四分多钟,工单不规范率下降10%;在信贷场景中,对公贷款审核平均时间从19分钟降至3分钟,零售贷款审核平均时间从13分钟降至5分钟。
三是将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科技本身,在代码辅助方面,如代码续写、迁移、单元测试生成和接口文档转化等场景,AI代码生成采用率超过34%。
四是协同推进大模型和知识工程两个项目,通过建立全行级知识体系和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了全行员工对知识访问的效率和便利性。到去年底,使用智能搜索做知识检索的员工已超1.5万人。
编辑有话说
在房地产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十字路口,民生银行的年报折射出中国银行业转型的典型样本。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经营风险,从传统信贷管理到AI赋能升级,这家老牌股份制银行的突围之路,既展现出处置历史包袱的勇气,更彰显拥抱技术革命的决心。当不良贷款遇见大模型,当风险化解碰撞智能科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银行的自我革新,更是整个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进化缩影。未来能否将技术势能转化为经营动能,将决定谁能在新金融赛道上拔得头筹。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