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老字号、肛肠用药龙头上市公司马应龙(600993.SH)卷入了一场回流药风波,这一事件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医药行业激起层层涟漪。
回流药,指的是已从医疗医药机构售予患者的药品,被再次或多次转卖。它往往与欺诈骗保紧密相连,不仅存在极大的安全用药隐患,还暴露出部分医疗医药机构药品购销中的乱象。
日前,央视新闻曝光了武汉存在的回流药产业链。参保人用医保卡在马应龙大药房的两家门店购买处方药,这些药品经药贩子层层转手、加价后,又回流到医疗医药机构,最终用到患者身上。
事件曝光后,武汉市医保局迅速行动,派出16个工作组进驻武汉市马应龙全部40家线下医保定点药店展开调查。截至3月31日,上市公司马应龙方面尚未对该事项进行信息披露。
3月31日,记者致电马应龙公司证券部。相关人士表示,涉事的马应龙大药房彭刘杨路店和惠济路店是上市公司子公司旗下门店,目前相关门店正在配合调查。公司认为此事的影响尚未达到信息披露的程度,需看后续进展。
早在3月28日,武汉市医保局就已通报,武汉马应龙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彭刘杨路店和惠济路店,因违反《武汉市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相关规定,自2025年3月28日起被解除医保定点服务协议。
马应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始创于1582年,是知名的肛肠用药品牌。其业务广泛,涵盖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医药商业三大板块。在医药工业方面,有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麝香痔疮栓、马应龙八宝眼膏、龙珠软膏等知名产品;医疗服务领域,马应龙在武汉、北京、西安、大同等地建立了肛肠连锁医院,并与80家县市级基层医疗机构共建肛肠诊疗中心;医药商业则包括医药零售和医药物流,医药零售业务主要由马应龙大药房运营,而此次回流药问题就出在这一业务板块。
据商务部《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23年马应龙大药房以5.35亿元的销售额位列全国医药零售百强榜第64名。按马应龙2023年营业收入31.37亿元计算,零售业务占公司整体营业收入约17%。
央视新闻调查发现,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众多公立医院门口,“医保取现”“高价收药”的小广告随处可见,这些小广告背后暗藏着一条回流药产业链。
在收药人的利益诱惑下,参保人到马应龙大药房购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单价820元/盒。由于医保基金支付大部分费用,参保人获取药品成本极低。参保人用医保卡在药店购买约1万元药品,收药人以6至7折回收,参保人可得6000 - 7000元现金。
值得注意的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属于处方药,购买需医生处方。而马应龙大药房门店销售员通过成都成华东升医院富顿互联网医院为参保人开具门诊处方,使参保人顺利购得药品。之后,收药人以492元/盒的价格从参保人手中买药,再层层转卖,将药品卖到武汉新洲区的公立医院、私人诊所、药店,这些机构最终以800 - 850元/盒的价格卖给患者。
此次回流药风波,对马应龙这样的老字号企业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医药行业本就关乎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诚信与规范是其发展的基石。马应龙在享受品牌带来的红利时,更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旗下门店的管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编辑有话说
马应龙作为中华老字号,在医药行业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然而,此次卷入回流药风波,给企业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回流药问题不仅涉及欺诈骗保、用药安全等重大问题,也反映出医药零售行业在监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希望马应龙能借此机会深刻反思,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重塑公众对品牌的信任。同时,也呼吁整个医药行业共同努力,加强自律,规范经营,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和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