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西藏医保局一纸公告将天津未名生物推上风口浪尖——其拳头产品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因"生物学活性不符合规定"被暂停采购,涉事批次全面封存召回。这已是该产品本月第二次暴雷:早在3月13日,内蒙古已依据江西省联采办通报,率先暂停该药交易资格。
作为未名医药(002581.SZ)控股60%的核心子公司,天津未名此次折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该喷雾剂不仅是国内首个干扰素喷雾剂,更在2024年3月以33.58元/瓶中标29省集采,预计覆盖北京、天津等超半数中国市场,被董事长岳家霖称为"二十年临床验证的里程碑"。讽刺的是,这个曾以81.01%毛利率撑起母公司67.4%营收的"现金牛",如今反成拖累业绩的"致命伤"。
质量危机背后的三重拷问
1. 集采监管"紧箍咒"显威
此次事件恰逢第十一批集采政策转向关键期。3月27日流出的《优化药品集采方案》明确提出"高风险品种审慎纳入",释放出从"唯低价"向"重质量"转型的强烈信号。未名医药的遭遇,正是新政落地前最鲜活的警示案例。
2. 生产环节迷雾待解
尽管官方通报直指"生物学活性"缺陷,但关键疑问仍悬而未决:是原料质控失守?生产工艺偏差?还是冷链运输断裂?截至3月31日,未名医药始终未对外说明原因,这种"沉默式危机公关"加剧市场疑虑。
3. 财务雪崩危机逼近
财报显示,未名医药已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预计净亏损扩至1.55亿元。此次停售无异于"断臂"——该喷雾剂2022年贡献2.29亿营收,占公司总营收64.27%,如今不仅面临数千万存货减值,更可能触发集采违约赔偿。
在江西牵头的29省集采联盟中,该药本应在2024年6月全面落地,现却因质量问题紧急刹车。更严峻的是,根据《干扰素省际联盟集采文件》,中选企业若出现质量问题,可能被取消资格并纳入信用黑名单。若风波蔓延至其他省份,未名医药或将失去整个北方市场。
编辑有话说
这场质量危机撕开了集采时代的深层矛盾:当药企为中标不断压低成本时,如何守住质量底线?未名医药的教训表明,光有"二十年临床数据"背书远远不够,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才是生存之本。随着医保追溯平台对接超350家企业,监管利剑已然高悬。对企业而言,与其在财报电话会上避而不谈,不如彻查产线、重建信任——毕竟,患者手中的药品,从来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