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股份的危机,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早在2023年,这家公司就被列入欠税名单,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进入2024年,公司更是深陷债务纠纷的泥潭,不断传来坏消息。就在退市计划披露之前,公司高管团队接连辞职,似乎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准备。
3月26日,玉龙股份在资本市场的“告别演出”画上了句号。当日收盘价为12.83元/股,总市值100.5亿元。然而,这家A股上市公司走过13年多的历程,留给市场的印象,却是一个充满疑问和争议的背影。
从“主动退市”到“被迫出局”
3月21日晚,玉龙股份突然发布公告,称因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持续恶化,公司已不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决定主动撤回股票上市交易,并从次日起停牌。
这一决定看似仓促,但实际上,公司早已深陷多重困境。公告中列举了五大风险:两家矿业子公司的股权被冻结,产品价格下跌、矿石质量不达标,以及债务违约等问题接踵而至。此外,公司还因4.95亿元的债务本息违约,被债权人提起仲裁,导致银行账户和对外债权被冻结。
最令人担忧的是,公司旗下的黄金采选业务面临严重瓶颈。主要矿山寿命较短,选厂设备老化严重,实际选矿能力已达极限,几乎没有提升空间。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玉龙股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黄金业务的“生死劫”
玉龙股份的黄金业务由子公司NQM Gold 2 Pty Ltd(NQM)运营,其核心资产是位于澳大利亚东部的帕金戈金矿。然而,这座曾经被誉为“摇钱树”的金矿,如今却成了公司最大的隐患。
根据玉龙股份的公告,帕金戈金矿的剩余矿山寿命已大幅缩短,甚至被公司形容为“接近极限”。而在不到一年前,该公司还在公告中表示,该矿的探矿面积、可开采资源量仍在持续提升。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投资者和市场感到困惑。
事实上,帕金戈金矿的储量和产量的变化,确实存在不少疑问。从2020年的资源量170.3万盎司、储量13.3万盎司,到2022年的资源量160.6万盎司、储量13.3万盎司,再到2023年的资源量202.1万盎司、储量大幅增加,这些数字的变化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大宗贸易的“黑洞”
除了黄金业务,玉龙股份的大宗贸易业务也充满了疑点。2023年,公司调整了核算方法,将部分贸易业务的营业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改为“净额法”,导致当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大幅减少56.8亿元。这一调整不仅让公司营收骤降77.83%,也让外界对公司的财务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与琴澳联创等公司的违约仲裁案,就与大宗贸易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向琴澳联创采购金额高达24.2亿元,涉及电解铜、铁矿块、铁矿粉等多种商品。然而,这笔巨额交易的背后,却隐藏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截至2023年底,公司预付款金额高达24.5亿元,其中支付给前五名供应商的预付款就达到19.82亿元。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余额合计43.05亿元,同比暴增151.9%,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177.6%。这表明,公司在贸易业务中存在明显的资金占用问题。
国资股东的“豪赌”与“苦果”
玉龙股份的退市计划,意味着国资股东将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济高资本将向全体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为13.2元/股。若其他股东全部选择现金,济高资本需支付高达73亿元的现金。加上此前收购对价的约20亿元,国资股东的总成本接近百亿。
然而,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早在2023年7月,玉龙股份就被列入欠税名单,欠税金额高达2020万元。此外,公司董监高人员在近期密集辞职,显示出管理层的信心已经严重动摇。
编辑有话说
玉龙股份的危机,不仅是公司自身的失败,更是国资股东的一场豪赌。从欠税到债务纠纷,从高管离职到业绩下滑,每一个环节都暴露了公司在治理上的漏洞和决策上的失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风波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在资本市场上,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