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国内保健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汤臣倍健,交出了一份近五年来最为惨淡的成绩单。2024年,其营业收入为68.38亿元,同比下滑27.3%;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62.62%,仅为6.53亿元。毛利率也从2023年的68.89%降至2024年的66.69%。这一数据不仅是其上市15年来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也让市场对其曾经喊出的“百亿营收”愿景彻底破灭。从曾经的“A股保健品第一股”到如今核心品牌全线溃败,汤臣倍健所面临的困境,深刻地反映出整个行业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的阵阵剧痛。董事长梁允超也坦言,公司在迈向百亿收入的关卡时,突然遭遇了急刹车。而在这份财报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线下渠道的崩塌、线上低价竞争的内卷以及研发投入的乏力,正将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企业,推向转型的生死关头。
汤臣倍健的业绩下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回顾2020年至2023年,其净利润一直维持在13亿至17亿元之间(2020年为15.24亿、2021年为17.54亿、2022年为13.86亿、2023年为17.46亿)。然而,到了2024年,净利润却急剧下降至6.53亿元,同比缩水超过10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在2024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汤臣倍健连续出现单季度亏损,金额分别为-2242万元和-2.16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亏损的情况。
从盈利质量的角度来看,其毛利率从2023年的68.89%降至66.69%,净利率更是从18.73%大幅下降至9.47%,近乎腰斩。销售、管理、财务这三项费用(简称“三费”)占营收的比例高达53.19%,同比增加了6.3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其成本控制能力出现了显著的恶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4年,汤臣倍健的三大核心品牌均遭遇重创,品牌影响力和渠道都面临着双重损失,其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瓦解。财报数据显示,主品牌“汤臣倍健”的收入下降了30.79%,仅为37.37亿元;关节护理品牌“健力多”的收入下滑更为严重,达到31.51%,降至8.08亿元;益生菌品牌“LifeSpace”(在国内被称为“益倍适”)属于境外业务,以澳元计算,营收下降了12.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WonderLab等新锐品牌,凭借“小蓝瓶”这一单品,年营收突破了10亿元,而且其SKU数量是汤臣倍健的3倍之多。在渠道方面,线下收入同比减少29.79%,降至34.18亿元,线上渠道收入同样下降了25.35%。截至2024年末,境内经销商数量从938家锐减至738家,经销商网络的收缩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根据欧睿数据,2024年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的零售规模增长了3.7%,达到2323亿元,汤臣倍健仍然以9.3%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首位。但是,行业的增量主要集中在直播电商领域,而汤臣倍健赖以生存的线下药店渠道,VDS品类的销售额却同比下滑了20%。与此同时,汤臣倍健在向线上转型的过程中,又陷入了低价竞争的困境,最终导致了“行业增长,个体衰退”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
面对困境,汤臣倍健在2024年加大了新品推出的力度,共推出61款新品,数量同比增长近50%,并且对蛋白粉、健力多等核心单品进行了迭代升级。然而,在众多新品中,仅有“科学配比蛋白粉”一款产品的销售额突破了亿元,而其他新品,如“玻尿酸软糖”“益生菌面膜”等,均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相比之下,华熙生物凭借“玻尿酸食品级应用”获得相关批准,其相关产品的年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汤臣倍健在产品布局上,过度依赖“膳食纤维”“褪黑素”等成熟品类,在透明质酸、NMN等新兴赛道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大力进行产品迭代的同时,汤臣倍健的研发费用却并未相应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了17.12%,仅为1.4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仅为2.17%,与国际同行5%-10%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尽管汤臣倍健与中科院合作的“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但专利转化率较低,尚未形成核心的科技壁垒。
为了扭转局面,汤臣倍健开始进行渠道重构,但却陷入了线上转型的“伪增长”陷阱。财报宣称其线上渠道收入为33.63亿元,但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在天猫、京东等平台上,主要依靠打折促销的方式来维持销量,蛋白粉等品类虽然在销量上位居榜首,但客单价却有所下降,并且在抖音等直播电商平台的布局较为迟缓。更为严重的是,线上线下价格体系混乱,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进一步加剧了渠道之间的矛盾。
为了对冲国内市场的风险,汤臣倍健加速在东南亚市场进行布局。然而,其澳洲子公司LSG的收入以澳元计算下降了12.23%,婴童保健品业务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在印尼、越南等地的本土化运营仍处于探索阶段,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仅为16.66%,远远未达到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目标。
汤臣倍健的成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药店+专柜”的模式,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线下渠道为其贡献了超过80%的营收。然而,在2024年,VDS品类在线下药店渠道的销售额下滑了20%,这直接导致了汤臣倍健收入结构的崩塌。更为致命的是,药店渠道具有高毛利的属性(毛利率约为70%),这种高毛利支撑着汤臣倍健的盈利模式。而直播电商渠道的毛利率仅为45%-50%,如果要向直播电商渠道转型,必然会导致利润的缩水。
此外,汤臣倍健还面临着费用结构失衡以及营销驱动增长模式的瓶颈问题。财报显示,尽管2024年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21.45%,降至30.31亿元,但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仍然高达44.3%,是研发费用的20倍之多。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汤臣倍健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严格控制医保定点药店的非药品销售,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了汤臣倍健的核心销售渠道。同时,《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指南》的新规要求,所有的功能宣称都必须提供人体临床试验证据。虽然汤臣倍健目前拥有155个保健食品批文,但据行业分析,在其现有的产品线中,只有部分基础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初步符合新规要求,而涉及功能宣称(如“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的批文,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无法在2025年底前完成相关验证,大量产品将面临下架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向网易财经表示,汤臣倍健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传统保健品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危机。当线下渠道的红利逐渐消失,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转向“功效优先”的理性消费时,汤臣倍健过度依赖营销驱动、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短板就会暴露无遗。董事长梁允超提出的“以攻为首”战略,需要直面三个核心问题:如何将9.3%的市场占有率转化为实际的盈利质量?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线上低价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优势?如何跨越从“专利数量”到“产品竞争力”的转化鸿沟?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所谓的战略转折点,很可能会再次变成一次“急刹车”。
编辑有话说
汤臣倍健曾经作为保健品行业的佼佼者,如今却深陷困境。其业绩的大幅下滑,暴露出在品牌、渠道、研发等多方面的问题。尽管公司已经意识到问题并提出“以攻为首”的战略,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影响,汤臣倍健需要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强化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还是重构线上线下渠道以平衡利润和市场份额,亦或是在新兴市场和赛道中寻找新的增长点,都需要果断而有效的行动。否则,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企业,很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我们期待汤臣倍健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再次书写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