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五次闯关A股IPO折戟的沪鸽口腔向港交所更新了信息,委任中金公司、星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中泰证券、大和资本为整体协调人。这家成立近二十年的口腔医疗器械企业,以“中国最大口腔临床类材料制造商”的身份再度叩击资本市场大门。
沪鸽口腔的上市之路充满了波折。2006年创立的沪鸽口腔,早在2015年就在新三板挂牌,2017年6月摘牌后,开始冲刺创业板上市。然而,与多家券商签署辅导协议后,均无疾而终。企业频繁更换保荐机构,可能是因为在历史沿革中存在不少瑕疵,股权方面是问题高发区。
沪鸽口腔曾出现代持股权的情况,在新三板挂牌期间,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4560万元,其中前董事李军认购的238万股中有约74%的股份为替他人代持,涉及57名“影子股东”。不过,沪鸽口腔称相关代持问题已经完成了清理。
在沪鸽口腔的发展过程中,少有外部机构股东的身影。现有的机构股东大多是在2023年进入的,与一家香港公司有关。2019年,沪鸽口腔以每股8元的价格对外配售360万股股份,香港公司长华认购200万股。这笔投资回报相当丰厚,2023年长华通过向多家机构出售股份获利5949.99万元。
创始人宋欣及其家族是沪鸽的掌权方,宋欣为沪鸽口腔实控人。今年1月,沪鸽口腔在递表前宣布向股东派发股息1.45亿元,接近2022-2023年净利润总和,而截至2024年9月末,其现金储备仅1.16亿元,分红后账面资金几近归零。这一操作被市场质疑为上市前套现。
沪鸽口腔主营口腔材料,核心产品包括弹性体印模材料、无托槽隐形正畸矫治器、合成树脂牙、临时冠树脂块等。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截至9月30日止九个月,沪鸽收入分别约为2.8亿元、3.58亿元、3.04亿元;同期利润分别为6403.3万元、8835.4万元、7770.8万元,报告期内营收、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
弹性体印模材料与合成树脂牙是公司的两大支柱,每年贡献近六成收入。2023年,沪鸽生产了近9000万颗合成树脂牙。口腔行业从业者表示,弹性体印模材料与合成树脂牙是口腔治疗中的基础材料,但市场已经很成熟,且合成树脂义齿一般是满足短期临时性修复需求,长期产品还是以氧化锆瓷块、玻璃陶瓷为主。
沪鸽的合成树脂牙均价稳定在0.9元,营收占比有所下滑。同样下滑的还有高单价产品,以隐形正畸为例,沪鸽产品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但市占率仍不足2%,远逊于时代天使与隐适美双巨头。同时,集采政策开始冲击高毛利业务,公司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已被纳入部分省份带量采购,临时冠桥树脂块等产品价格亦连续三年下滑,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在招股书中,沪鸽口腔将未来重心放在增效扩产和出海战略上。本次IPO募资用途第一项就是拟用于提升及扩充日照生产设施的生产线,并将研发重心投放在先进的数字技术上;其二则是投资自动化和印尼工厂,发展全球物流网络、全球销售网络及全球营运中心。
沪鸽口腔称,将通过在印尼建设新工厂来扩大产能,预计2026年将在租赁场所开始生产,未来几年将于待收购土地上建设额外生产线,通过自动化技术,预计实现降本增效。中国和印尼双工厂战略会增强国际供应链的稳定性,持续推动海外收入和竞争力的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沪鸽口腔海外市场处于失速状态,海外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46.95%降至2024年的23.85%。同期,时代天使的国际市场案例却在大幅增加。沪鸽口腔将海外市场的失速归因于东南亚市场竞争加剧及欧美品牌压制,转战港股IPO也是为海外业务加码。沪鸽希望通过港股上市吸引中国及海外的新客户、业务伙伴及战略投资者,为海外业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编辑有话说
沪鸽口腔经历了五次IPO折戟,终于再次叩响了资本市场的门扉。虽然其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但公司依然坚持前行,不断优化自身业务,力求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沪鸽口腔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沪鸽口腔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