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实生物”)递交了招股书,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这是公司继2022年首次IPO失败后的第二次尝试。3月4日,真实生物发布公告,增设招银国际、华泰金控、申万宏源香港为整体协调人,加上原有的中金,共有四位整体协调人。
这家曾因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一战成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如今正深陷业绩下滑与转型阵痛的漩涡。2022年8月,真实生物首次向港交所递表,但产品单一性问题始终无法解决。面对仅剩10个月期限的对赌协议,真实生物再度赴港募资。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9月,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物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2022年7月,公司的阿兹夫定获批用于治疗成人普通型COVID-19.成为当时市面上唯一的国产新冠特效药。然而,光环之下,真实生物的业绩却并不亮眼。据招股书,2023年、2024年,真实生物录得营收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万元。对于业绩亏损,真实生物表示,综合新冠病毒的情况,公司考虑产品的到期日及适销性,对制成品作出大幅存货撇减,因而产生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阿兹夫定的销售全部来自于复星医药。2022年7月,阿兹夫定获批时,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签署了一则战略合作协议,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在中国内地的新冠及HIV适应症市场。然而,2024年9月,双方宣布终止了合作,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完整商业化权利,并选择聘用经销商销售阿兹夫定,自建了33人的销售团队。不过,自主销售初期成效惨淡,2024年,公司向新协议下的经销商销售了约13700瓶阿兹夫定片,录得收入190万元。
真实生物目前有十余个在研管线产品,阿兹夫定是其唯一商业化的产品。伴随着新冠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亟需拓展新适应症并推进其他管线以提振估值,但目前,公司其余在研管线仍处于早期阶段,如CL-179、哆希替尼正进行临床I期实验,其余产品仍在临床前阶段,短期内难有新药上市。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仅为1.4亿元,2023年及2024年,真实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现有的资金储备不足一年的研发费用。
真实生物的创始人王朝阳是河南平顶山人,早前曾在采矿、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创业。拿下阿兹夫定的专利后,谋定跨界医药却苦于对制药领域不熟悉,王朝阳便邀请了医药专家杜锦发担任公司董事长。递表前,真实生物完成了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7.12亿元,股东包括倚锋资本、盈科资本、上海迪赛诺药业。不过,此前融资中,真实生物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据招股书,赎回权于首次提交招股书时终止,但若公司撤回IPO、或被联交所驳回、或自首次提交起41个月未完成IPO,则触发回购。真实生物于2022年8月首次递交招股书,截至2025年3月,距离首次递表已过去了31个月,仅剩下不到10个月的时间。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仅为1.4亿元,存在计息贷款1.34亿元,负债净额为10.99亿元,一旦触发回购,现有资金或难偿还股权赎回资金,亟需募资补流。
此次二度递表,真实生物表示,拟将上市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阿兹夫定新适应症研发、商业化及其他管线推进;建设研发平台;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辑有话说
真实生物的二次IPO,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逃生游戏。当新冠红利退去,这家公司暴露出所有“风口型药企”的致命伤: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研发管线空心化、销售体系脆弱。王朝阳从矿老板跨界制药的励志故事固然动人,但医药行业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没有硬核创新,再华丽的资本操作也只是空中楼阁。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