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一则来自相关产权交易平台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嘉合基金的两大股东——中航信托和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通汇资本”)正在寻求股权退出。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基金行业的竞争激烈,也反映了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
早在2024年11月,通汇资本就曾以3196.37万元的底价公开出售其持有的嘉合基金4.9%股权,但未找到买家。今年2月27日,通汇资本再次将这部分股权挂牌转让,挂牌起止日期为2025年2月27日至2025年3月26日。尽管保证金已降至320万元,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通汇资本首次尝试转让这部分股权。早在去年11月,该部分股权就曾以相同的底价公开出售,但同样未能成功。市场普遍认为,通汇资本的多次尝试反映出其对退出的决心,同时也暴露出嘉合基金股权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与此同时,嘉合基金的第一大股东中航信托也在谋求退出。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的信息,中航信托持有的嘉合基金27.27%股权正以1.78亿元的底价挂牌转让,信息披露结束日期为2025年3月7日。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中航信托便有意“清仓式”退出,但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受让方。
事实上,中航信托早在2022年12月就首次挂牌转让这部分股权,但经过多次尝试均未成功。作为并列第一大股东,中航信托的退出意向显然对嘉合基金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立于2014年的嘉合基金,注册资本为3亿元,注册地在上海。根据公开财务数据,2023年嘉合基金营业收入为1.31亿元,净利润亏损953.87万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该公司资产总计2.33亿元,负债总额1.31亿元,营业收入1.05亿元,净利润396.39万元。虽然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了盈利,但整体财务状况仍显脆弱。
从管理规模来看,嘉合基金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属于小型公司。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嘉合基金管理规模为406.01亿元,在16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93位。其产品类型以债券型基金为主,管理规模约285.74亿元,货币基金规模为103.03亿元,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合计不足18亿元。自2023年7月以来,嘉合基金未有新产品成立,自2023年4月以来也未有产品上报或获批。
嘉合基金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公司治理问题也被认为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中航信托与上海慧弘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列为嘉合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7.27%。此外,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通汇资本和北京智勇仁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18.18%、17.83%、4.9%和4.55%。
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分歧,进而影响公司的战略执行和市场竞争力。一位参与嘉合基金股权拍卖事宜的内部人士表示,嘉合基金股权“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是经营情况较差,而股权结构复杂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华东一位公募行业人士指出,嘉合基金股权多次挂牌转让未果,反映出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一方面,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头部效应明显,小型基金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嘉合基金的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以债券型基金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品线,难以吸引更多投资者。此外,公司近年来的财务表现不佳,尤其是2023年度的亏损,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其的信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嘉合基金需要在产品创新、客户服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股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是改善公司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编辑有话说
嘉合基金的现状反映了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诸多挑战。股东的退出意向、复杂的股权结构以及单一的产品线,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积极调整战略,优化产品布局,嘉合基金仍有希望在未来实现突破。毕竟,市场的变化总是带来新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抓住这些机会,迎接未来的挑战。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