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黎世家又双叒叕因“天价丑东西”登上热搜。这次引发热议的,是一组售价2700元的铁发卡——外观与电商平台上1元10只的普通发卡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印着银色“BB Balenciaga”标识。网友直呼:“我嫌它破!它嫌我穷!”更魔幻的是,这款发卡上线后迅速售罄,而上一季同款荧光粉色款早已断货。
巴黎世家的“争议美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从4000元的“包租婆钥匙圈”到1.2万元的“垃圾袋包”,再到故意划破的“破烂鞋”,品牌似乎深谙“越丑越火”的流量法则。这种策略的本质,是通过猎奇设计制造社交话题,将产品转化为身份象征——正如网友调侃:“穿巴黎世家乞丐服的人,可能比穿普通奢侈品的人更‘富有’”。
时尚博主张白白认为,2700元一对的“发卡”并不足为奇,这是该品牌稳定的创意系统中的一部分。这种昂贵又奇怪的单品,也是这个品牌的特色或者说是专属思路,走的就是反时尚、拆解时尚的概念。越丑、越怪、越未来、越先锋的单品,越能吸引到欣赏“巴味”的消费者。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流量,人们在谈论巴黎世家的“丑东西”时,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但短期热度背后,是品牌长期形象的隐患。开云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包含巴黎世家在内的其他品牌业务亏损900万欧元,营收同比下滑8%。当消费者发现2700元发卡的材料成本仅0.15元(锌合金市场价约30元/公斤),当黑猫投诉上1489条投诉难获回应,这场“富人游戏”还能持续多久?
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越能吸引富人购买。巴黎世家深谙此道:将普通发卡包装成“先锋艺术”,用“稀缺性”和“Logo溢价”抬高身价。这种策略甚至影响消费者心理:当万元手袋成为常态,低价产品反而显得“廉价”。
但奢侈品的核心应是工艺与文化价值。巴黎世家的“破烂鞋”被曝洗两次就破洞,“支付宝联名T恤”被指设计敷衍,当质量撑不起价格,品牌溢价终将崩塌——就像庞氏骗局,靠新韭菜填补旧窟窿。
尽管争议不断,巴黎世家仍是Z世代的“时尚圣经”。数据显示,其男性用户占比超60%,通过中性化设计、街头元素和社交媒体营销,精准捕获年轻群体。在#巴黎世家丑东西#话题下,网友自发模仿“蛇皮袋穿搭”“胶带手镯”,将品牌符号转化为社交货币。
这种“反叛美学”实则是消费主义的另一种狂欢。正如某博主所言:“买不起2700元发卡,但我可以花5毛钱买材料自己做——毕竟,参与这场游戏本身,比产品本身更有趣。”
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缩水2%,消费者流失超5000万。巴黎世家的“黑红策略”看似逆势增长,实则暗藏风险:过度依赖负面话题会模糊品牌调性,而母公司开云集团净利润暴跌62%的财报,已敲响警钟。
或许正如分析师所言:“当品牌沦为流量的傀儡,离被时代抛弃就不远了。”---
编辑有话说
巴黎世家的“天价发卡”事件,再次将这个品牌推向了风口浪尖。虽然这种争议性策略在短期内能够吸引眼球,但长期来看,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忠诚度才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希望巴黎世家能够反思现状,找到平衡点,既能保持话题性,又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