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晚,国内供应链行业的领头羊怡亚通(002183.SZ)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其子公司汕尾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汕尾怡亚通”)因合同纠纷被起诉追讨8.82亿元。原告正是两年前与其共同合作海砂项目的盟友——汕尾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汕尾投控”)。尽管目前该诉讼的最终影响尚不确定,但8.82亿元对于资金并不充裕的怡亚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23年,怡亚通净利润仅为1.34亿元。
想当年,怡亚通可是风光无限。2015 年牛市的时候,它的股价一路飙升到 75 元 / 股左右,那可是妥妥的明星股票。可后来,股价就像坐上了滑梯,一路往下掉。截至 2 月 28 日收盘,怡亚通报 4.63 元 / 股,总市值 120 亿元,这落差,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话说这事儿还得从 2022 年说起,当时怡亚通和汕尾投控开始合作海砂项目,还陆续签了好几份合同。2023 年 5 月,这海砂项目正式揭牌,6 月就开始开采了。当时怡亚通还信心满满地说,这项目是公司做强产业链的重要一步,要整合多行业源头原材料优势,建立供应链平台,助力上下游实现扁平化、共享化、去中心化,听起来那叫一个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合作才两年多,这海砂项目就出了问题。双方签的合同里,2022 年 11 月 2 日签的《JH21 - 08 区块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汕尾投控投标和投资,怡亚通在汕尾成立汕尾怡亚通负责现场施工管理。2022 年 11 月 17 日签的《汕尾管辖海域 JH22 - 03 区块 JH21 - 08 区块海砂矿产资源项目预购砂协议》,又约定了怡亚通定期、定量、定额向汕尾投控支付海砂购砂款。2023 年 1 月 9 日签的《汕尾管辖海域 JH21 - 08 区块海砂矿产资源项目购砂协议》,更是约定汕尾怡亚通分 20 期向汕尾投控支付货款共计 28.03 亿元。2024 年 4 月 2 日签的《购砂协议之补充协议》,又变更了项目总价,还约定了怡亚通要开具商票作为履约保证金等一系列事项。
这下好了,汕尾投控认为怡亚通和汕尾怡亚通没按协议履行责任,就把他们给告了。汕尾投控要求法院判令怡亚通和汕尾怡亚通支付逾期未付款项 7.74 亿元,还有各种违约金,加起来一共 8.82 亿元。怡亚通这边也挺硬气,说公司很重视这事儿,认为案件在合同效力、海砂储量及应付责任等方面都有重大争议,会积极应诉,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过这案件还没开庭审理,最后结果咋样,谁也说不准,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就还是个未知数。
有意思的是,据天眼查显示,汕尾怡亚通的大部分股份在 2024 年底转让给了深圳市千城盛科技有限公司,怡亚通的持股比例从 99.5% 降到了 5%。有专家说,这在法律层面,诉讼主体资格和责任认定基本不受影响,但在实际执行上可能会有麻烦。要是判决要赔偿,怡亚通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减弱,筹集和支付赔偿资金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可真是让人揪心。
时间倒回到 1997 年,那时候国内互联网才刚起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电脑,怡亚通的创始人周国辉就已经靠着为 IT 行业客户代购硬件收取代购费,成立了怡亚通。后来,怡亚通的业务越做越广,从 IT 拓展到医疗器械、化工、纺织品、快消品等领域,慢慢变成了供应链公司。在怡亚通之前,国内可没有所谓的供应链公司,怡亚通可是开了先河。
2007 年,怡亚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了 A 股首家供应链服务上市企业,那可是风光无限。一开始,怡亚通的主营业务是 “广度供应链”,就是帮客户干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活儿,但这活儿赚的钱少,竞争又激烈。于是怡亚通就开始转型,创始人周国辉把目标锁定在 “深度供应链” 上,想搭建起线下渠道,然后向品牌企业发起团购。
2009 年,怡亚通推出了 “380 分销平台计划”,这计划听起来可厉害了,要覆盖全国 380 个主要城市和 2800 个县级市,服务 500 多万家终端门店和 10 亿消费者。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怡亚通可是下了血本,2014 - 2018 年,花了近 70 亿收购了约 400 家快消品经销商,构建起全国最大的快消品全国分销网络。
但这事儿对资金要求可高了,供应链行业本来就是低毛利,怡亚通就只能通过举债扩张。从 2007 年上市到 2018 年 8 月 31 日,怡亚通通过股权再融资拿到 18.6 亿元,间接融资更是高达 2267.8 亿元。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 80% 左右,这负债比例可不低。
后来,随着降杠杆周期到来,信用环境收紧,怡亚通的资金链就紧张了。2018 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30.01 亿元,同比下降了 1726.7%。好在关键时刻,国资伸出了援手。2018 年 9 月,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支付 24.04 亿元,受让了怡亚通 18.3% 的股份,成了第一大股东。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深投控仍为第一大股东,持股 14.96%,周国辉实控的怡亚通投控为第二大股东,持股 11.55%。
国资进入后,怡亚通开始节流,2018 年收缩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关停了一些资金使用效率低、盈利能力差的项目。这一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是增加了,但营收也明显放缓了。2018 年营收 700.72 亿,同比只微增了 2.27%,净利润更是下滑了 66.38% 至 2 亿元,资产负债率仍在 80% 以上,累计负债 347.57 亿元。
周国辉就开始琢磨新的增长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怡亚通饮酒”。怡亚通早就有涉足酒类供应链,但传统模式下利润有限。2018 年开始发力酱酒,从供应链转型到品牌运营模式。和国台、钓鱼台等企业合作,推出全国独家运营酱酒品牌,自己负责市场打造和价格体系确定,利润空间就大多了。后来还孵化酒类自有品牌,联合 “大唐不夜城” 打造酱酒 IP 产品 “大唐秘造”,成为大唐酒业的控股股东。
可随着国内酱酒行业降温,怡亚通在酱酒赛道的声量也减弱了。财报显示,2020 年 - 2022 年,怡亚通酒饮业务收入连年下降,占总营收比重也越来越低。怡亚通还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2 年营收 853.97 亿元,增长超两成,但净利润只有 2.37 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也只有 6.4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79.61%。
为了增厚营收利润,怡亚通深化资源源头整合开采,在安徽桐城、广西百色等地成立合资公司,打造林业、砂石、数字经济、新能源材料等多个供销平台,汕尾的海砂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怡亚通还布局新能源、大科技、大消费等领域,和德国技术的汽车研究公司合作组建新能源物流汽车公司,在尼日利亚合作开采锂矿,布局新能源基建,入股半导体车规细分市场的深圳星火半导体科技。
不过,目前这些布局还没啥成效。2024 年前三季度,怡亚通营收 584.41 亿元,同比减少 14.41%;净利润 0.29 亿元,同比减少 71.58%。负债合计 413.22 亿元,资产负债率 79.97%,担保金额占净资产比例 82.51%。
编辑有话说
怡亚通作为国内供应链行业的先驱,曾经历过辉煌的发展阶段,但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当前,8.8亿诉讼不仅是法律纠纷,更是一记警钟:当“大而不强”成为常态,回归商业本质、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答案。同时,公司在多个领域进行多元化布局,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尽管这些努力尚未显现显著成效,但怡亚通依然在不断探索和调整战略,以期在未来能够重振雄风。我们期待怡亚通能够在国资的支持下,克服眼前的困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