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汇金系券商整合逻辑与潜在路径
近两周的股市里,中央汇金(拟)实控的上市券商们(除申万宏源外)可是出了一把风头。中国银河一路狂飙,涨幅达到了 14.98%;信达证券也有不俗表现,涨了 12.7%;中金公司和东兴证券分别上涨了 6.56% 和 6.09%。这股价的上扬,就像是市场预期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家对汇金系券商整合的满满好奇与期待。
在当下证券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中,汇金系券商将如何 “组团” 整合,那可是热门话题榜上的常客。据券商中国记者的梳理,要是以 30% 股权为标准,中央汇金在 9 家券商里都有一定话语权,但从整合的角度来看,实控的 6 家券商更受关注。
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央汇金已经实控的券商整合肯定是优先安排,其他的就得看对三大 AMC(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进一步整合情况了。也有人提到,汇金系券商合并是有点空间,但也不用急在一时,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合并效果,说不定会是个重要的参考样本呢。
虽说现在市场上各种整合猜想满天飞,但不管哪个版本最后成真,咱们立足当下,从汇金系券商现在的发展情况和以前的整合案例来看,说不定能发现不少有用的东西。
随着财政部打算把中国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的部分股份划转给中央汇金,信达证券、东兴证券、长城国瑞证券的实控人就变成了中央汇金。与此同时,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金融)66.7% 的股权也计划划转到中央汇金名下,而中证金融又参股了申万宏源、中国银河等,这意味着汇金系旗下券商的阵容和股权比例都要发生变化了。
记者根据划转后的股权关系梳理了一番,发现中央汇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持有或影响 30% 以上股权的券商一共有 9 家,其中 6 家是实控,3 家已经派驻了董事。
具体来说,以 2024 年三季报为参考,中央汇金直接持有中金公司 40.11% 的股权;通过中国银河金控与中证金融间接持有中国银河 48.20% 的股权;直接持有申万宏源 20.05% 的股权,再通过建银投资与中证金融间接持股 28.88%,加起来一共是 48.93%。
顺着这个思路,中央汇金还会通过中国信达间接持有信达证券 78.67% 的股权;通过东方资产间接持有东兴证券 45.14% 的股权;通过长城资产间接持有长城国瑞证券 67.00% 的股权。这 6 家券商都是中央汇金实打实控制的。
除此之外,中央汇金还直接持有中信建投 30.76% 的股权,是第二大股东;通过光大集团、光大控股、中证金融间接持有光大证券 48.7% 的股权。而且,中央汇金和中银证券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银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持有中银证券 33.42% 的股权,而中央汇金又直接持有中国银行 64.13% 的股权。
不过,从日常的人事任命等情况来看,现在受中央汇金影响最直接、最深的主要是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和申万宏源。这三家券商都有中央汇金派驻或者中投公司背景的非执行董事。
在监管推动证券行业供给侧改革,支持头部券商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再加上同一实控人背景合并阻力小、市场相关预期高等因素,汇金系券商股权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非银分析师们可是没闲着,对那些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的并购重组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综合来看,大股东相同或同一实控人、联系紧密、业务优势突出且互补、并购方整合能力强的券商之间并购,效果会更好。
这样一来,由中央汇金实控的 6 家券商都有整合的可能性。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中央汇金控制下的券商更容易启动合并,通过其他实体股东间接持有的股权整合顺序会排在后面,特别是三大 AMC 系券商的整合,还得观察三大 AMC 的进一步整合情况。
在市场流传的各种整合版本里,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合并的呼声那是相当高。虽然两家公司都多次否认,但相关传闻炒了一年多还没停。从记者和业内人士的交流来看,同一实控人、规模大、人事紧密、业务互补等因素,都让这两家券商合并的概率看起来更大了。
早在 2023 年 10 月,中国银河的董事长陈亮就去中金公司担任董事长了,而中金公司出身的王晟从中国银河总裁升任为董事长。当时这一高管对调可是引起了好大的关注,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合并的前兆。而且,从 2024 年 4 月吴波离任后,中金公司总裁的人选一直空缺,到现在都快 11 个月了。
再说说这两家公司的优势,中国银河和中金公司都在北京,规模也不小,对于打造 “国际一流投行” 这个目标来说,它们是最接近的。在中央汇金的主导下,如果真有整合动作,后续交易推进效率应该会比较高。
从 2024 年三季报的数据来看,中国银河加上中金公司,总资产超过了 1.4 万亿元,净资产是 2143.77 亿元。虽然比不上中信证券,也比不上国泰君安加上海通证券,但和这两者的差距会大大缩小。要是和另一头部券商华泰证券比,中国银河加中金公司的体量可就更胜一筹了。
在业务方面,中国银河在零售业务上很厉害,渠道网络很广,股票经纪、金融产品代销、信用业务和期货业务都在行业前列。而中金公司在机构客户、高净值客户方面有很深的积累,跨境业务能力和研究实力也很突出。
两家券商在经纪、投行、资管等业务方面都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中国银河在债权融资市场上竞争力很强,但股权融资这块比较弱,中金公司在这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再比如,中金公司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旧金山、法兰克福、东京这七个国际金融中心都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而中国银河这两年通过收购联昌证券在东南亚市场不断拓展。还有,中金公司没有设立资管子公司,但中国银河旗下有银河金汇,资管业务规模在行业里也是排在前面的。
从发展规模来看,申万宏源也是个大券商,和中国银河、中金公司差不多是一个梯队的。但从注册地、发展历史等多方面来看,大家对它是强强联合,还是被 “大吃小”,或者自己单独发展,看法不太一致。
申万宏源经历过好几次整合,情况比较复杂,现在是 “投资控股集团 + 证券子公司” 的双层架构。证券子公司就是申万宏源证券,在上海,它下面还有申万宏源西部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等子公司。申万宏源西部证券主要在西北地区开展经纪、两融等业务,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公司主要做投行业务,注册地都在新疆。
所以,申万宏源在上海和新疆等地区根基比较深,这些年也在不断拓展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华中、大西南等地区的业务。从业务上来说,申万宏源在研究、经纪、北交所及新三板业务方面比较突出。
因为有 AMC 基因,东兴证券、信达证券、长城国瑞证券合并的猜想也比较流行。这三家券商这几年都在加大和集团的协同,在不良资产及特殊机会投资等领域发展。东兴证券和信达证券都在北京,净资产规模差不多,业务发展各有特色。
东兴证券以 “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 为基本战略,这两年业绩表现很亮眼,2024 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4.5 亿元到 17 亿元,同比增长 76.89% 到 107.38%。信达证券在并购重整、企业纾困等方面持续发力,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还依托旗下的公募基金在资管业务方面比较突出。
从区位来看,信达证券在辽宁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而东兴证券在福建有多年的客户积累和渠道优势,41.05% 的分支机构都分布在福建地区。同时,东兴证券在福建地区分支机构的手续费收入、证券交易额等多项指标一直位于福建证监局辖区(不含厦门)内证券公司前列。
从这点来看,长城国瑞证券和东兴证券也有互补性。作为三家 AMC 系券商中净资产规模最小的,长城国瑞证券确立了 “根植根据地,服务中小微” 的业务战略,不断深化 “SC+AMC” 业务模式。公司现在有 15 家营业部,福建有 9 家,其中 7 家都在厦门。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和记者交流时也提到,券商合并重组可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得从战略角度考虑,打造出一个实力更强、更有竞争力的券商。
有分析人士指出,汇金系券商确实有合并的空间,但不一定就是现在,特别是三大 AMC 系券商。虽然有政策等利好因素,但还得充分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的效果、券商股价上涨、高管安置、各股东利益诉求、2024 年年报发布等。
需要指出的是,汇金系券商通过股权划转整合是有先例的。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合并重组、中金公司吸收合并中投证券,都成了行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再回过头去复盘这两个案例,或许对现在的情况能有一些启示。
2008 年到 2013 年,“一参一控” 要求开启了券业第三轮并购浪潮。建银投资在 2008 年、2010 年先后把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投证券的股份转让给了母公司中央汇金。2016 年 11 月,中金公司受让了中央汇金所持中投证券的全部股权。中投证券后来改名为中金财富,以子公司的形式运营。
申万宏源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中央汇金原来控股申银万国证券,而宏源证券是建银投资旗下的券商。2014 年 7 月,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签订了换股合并协议。2015 年 1 月,申万宏源集团迁址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并形成了 “投资控股集团 + 证券子公司” 的双层架构。
据平安证券非银分析师王维逸团队分析,除了 “一参一控” 要求外,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的合并对于中央汇金理顺券商股权投资、实现申银万国上市都有重要意义。而且,宏源证券当时部分高管面临监管部门调查,内部相对动荡,也为双方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机会。中投证券是中央汇金的全资子公司,合并难度相对较小,中金公司业务结构比较有特色,双方体量差不多,业务也能互补。
申万宏源的合并重组前后花了近 15 个月,中投证券被合并则用了大约 9 个月。从结果来看,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合并后实现了强强联合,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指标都有所提升。中投证券被合并后主要经营财富管理业务,补足了中金公司在零售客户方面的短板。
不过在业界看来,发展到后期,申万宏源并没有完全实现 “1+1>2” 的效果。东吴证券非银分析师孙婷团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家公司业务虽然有一定互补,但并不明显。一方面,营业部地域分布有一定互补性,但公司内部管理层整合和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两家公司从业务结构上存在一定互补,但经纪业务和两融业务作为零售业务,申银万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品牌价值、业务网点等,而宏源证券在债券销售、债券自营方面的优势,很难与申万宏源的优势形成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案例在合并后都采用了子公司的形式。记者注意到,对于当下新一轮行业并购重组,有分析师指出,有并购预期的头部券商,更有希望采用专业子公司模式。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经过充分融合,专业子公司模式的协同效果更突出,市场份额、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行业的优势会逐步显现。而头部券商有较强的并购重组预期,更有希望采用专业子公司模式来实现更优的财务结果。
编辑有话说
汇金系券商的整合之路可谓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猜想。从股价上涨到股权关系的梳理,再到对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等合并的热议,以及回顾过去的整合案例,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让我们看到了证券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探索。不管最终的整合结果如何,我们都希望这些券商能够在整合中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投资者们带来更多的机遇。毕竟,一个更强大、更有活力的证券行业,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汇金系券商未来的发展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