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 “暴利行业” 的药店,在经历前几年的门店数量暴增后,如今竞争趋向白热化。今年以来,闭店率持续上升,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据统计,去年大约有 4 万家门店关闭,中小连锁药店和新店成为 “重灾区”。曾经跑马圈地的上市公司,如今也开始 “收缩” 战线,降低扩张速度,关闭亏损且扭亏无望的门店,转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业内资深人士预计还有 20% 的中小药店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还会上升,按照店均服务人数测算,剩下 40 万家门店才能达到供需相对平衡。”
在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内,一条约 600 米的街道上,密集分布着 5 家连锁药店、1 家医药超市,还有一家社区诊所。这个社区常住人口 14000 多人,算下来每家药店店均服务人数不足 2500 人。如此过度饱和的布局,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一毛钱的差价就可能导致顾客流失。
2019 年 - 2023 年,全国药店数量由 52.4 万家增至 66.7 万家。其中,单体门店 28.1 万家,连锁门店数量约 38.6 万家,连锁率为 57.9%;国内药店店均服务人数从 2016 年的 4112 人下滑到 2023 年的 2113 人。
湖南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指出,对比欧美国家店均服务人口 5000-6000 人,“现在国内的药店数量远超合理水平,这是导致行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以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为例,经营一家 70 多平米的门店,房租费 4800 元 / 月,加盟费 500 元 / 月,水电物业等费用约 1500 元 / 月,人工费用为每月 5000 元 / 人。按照毛利率 35% 测算(未计算门店装修费、设备采购费用),每个月营业额需要达到约 3.4 万元才能保本,日销售额低于 1000 元,那就只能亏本经营或选择转让、关店。
然而,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没有获得医保资质、也不做大的营销活动的新药店,日均销售额大约在 600 元 - 1000 元,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日均销售额可能在 1200 元 - 1500 元,但成本也远高于长沙,这表明很多新店都在亏损。
除了市场饱和,监管趋严、线上药店平台的迅速崛起,也让传统药店的日子雪上加霜。今年以来,多个省份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文件,强化药品经营管理,对药品购进、处方药销售、执业药师等方面提出具体管理要求。
“开门没生意,好不容易来个客户又没药。” 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内,一家新近开业的中型连锁品牌加盟药店境况艰难,店内的货架上药品陈列较为稀疏,店主表示,“现在很多客户都会选择去医院购买处方药,我这儿主要卖非处方药,还经常面临配送不及时的问题。”
湖南地区一位医药领域投资总监表示,现在政策对药店合规的要求更严格,顾客更愿意去医院买处方药,对实体药店客流量影响较大,生意普遍难做,尤其是中小型药店。在近乎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无论是价格、产品品类的丰富程度,还是服务质量,中小药店都难以与大型连锁药店抗衡。
即便是大型连锁药店,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在上述社区内的益丰药房门店,店门前竖着醒目的标牌:“买贵了,差价 3 倍返!” 玻璃店门和橱窗上贴满活动宣传海报;根据顾客消费金额不同,该店还送食用油、米等日常家庭用品。类似的促销活动在几大头部品牌药店门前均可看到。
行业寒冬之下,转让门店甚至关店已成为众多店主的选择。财联社记者在小红书上查询到多条药店 “旺铺” 转让信息。“货架、药柜都便宜处理,加上门面转让费,一共只要 3 万,要是你想打包买这些药材,也没问题。” 在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的街道另一侧,一位药店老板已着手转让门店。
但门店转让也并非易事。在位于长沙河西的梅溪湖某社区,一家知名连锁品牌的加盟药店挂出转让信息已近半年,却至今无人接盘。
中康数据显示,去年,预计 2024 年全国共有 3.9 万家零售药店关闭,闭店率将达 5.7%,而 2023 年仅为 3.8%;去年第四季度闭店 13672 家,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整体出现关店加速趋势。
转让门店 “止血” 或关店不仅是中小药店的艰难选择,由于新店盈利周期变长、日均坪效下降,大型连锁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 “瘦身”。今年,国药一致选择 “瘦身” 健体,国大药房旗下吉林成大、天津国大等 5 家子公司退出这家 “万店巨头” 的经营版图。一心堂、大参林等上市公司也开始 “踩刹车”,转而注重提升门店质量和经营效率,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踩刹车” 背后是业绩承压。目前,有四家上市连锁药店企业发布 2024 年度业绩预告,一心堂预计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降 65.87%~52.22%;国药一致预计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降 54.59%~67.58%;健之佳预计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减少 69.15%~65.91%;漱玉平民预计扣非后净利润亏损 1.1 亿元 - 2.1 亿元。
在 2024 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大参林宣布暂缓向新的省份扩张;老百姓则表示要降低新店开店速度,退出部分长尾市场,以更好地巩固现有资源和市场地位。
如今,药店行业已然处在十字路口,寒冬之中,怎样才能活下去?行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走差异化路线的药店存活率较高,如采用 “药店 +” 模式的中小药店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头部连锁药店。
在长沙星沙区某社区内的 “善因堂医药超市”,由于采用了 “药店 + 医生坐诊” 的经营模式,其经营明显好于其他几家中小药店,店内一位专家医师正在给患者把脉,有 3 名中老年顾客在等待。
而该社区内的益丰药房门店,则商品更丰富,药品柜里摆放着益丰药房旗下的中药养生品牌 “恒修堂” 系列产品,有五、六名客户正在选购商品,经营情况也明显好于中小药店。据悉,益丰药房增加了多项业务,包括新鲜水果零售和批发、食用农产品零售、病人陪护服务等。
对此,上述医药投资总监表示,药店的日用品主要作用是引流,处方药毛利率普遍较低,而公司自有品牌的中药保健品及与厂商共建品种则可以提高综合毛利率。
其他连锁药店品牌也在谋求转型。漱玉平民与大树医药合作开设 “大树漱玉”,布局 “新型药店”。目前处于筹备阶段,除 OTC 产品,还涉及奶粉、孕婴、健康生活品等;一心堂、健之佳等探索 “药店 + 诊所” 模式,强化慢病管理。
重庆鑫斛药房去年 4 月发起近底价卖药活动,掀起行业 “价格战”。日前,公司选择牵手药易购,以便获得更丰富高效的商品供应和数字化转型支持。
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到欧美、日本等海外药店的经营模式,“日本药妆店里 SKU 可达数万个,国内药店需要逐步降低对医保产品销售的依赖,转而通过非医保产品实现盈利增长。”
据悉,国外药店连锁巨头通过多元化商品结构,成功将非药品类销售额提升至总收入的 60%-70%。以日本为例,2022 年日本药妆店销售规模最大的商品类别为食品和其他,占比 28%;其次为包括日用品、宠物用品在内的家庭护理品占比 22%;包括化妆品和洗漱用品等的美容护理产品,与包括 OTC 药品、家庭医疗器械等在内的健康护理品市场份额接近,分别为 18.1% 和 18%。
老百姓相关负责人表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药店在商品及服务多元化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公司将重点拓展个人护理与美妆产品、健康养生食品等品类,目前已在部分地区门店进行多元化试点。
“很多药店此前靠着医保政策、高毛利产品赚取红利,但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黄修祥看来,药店要转型,卖药找流量,卖非药找利润。未来药店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药品的场所,而是一个 “销售健康” 的场所。
编辑有话说
药店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曾经的暴利到如今的寒冬,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着机遇,走差异化路线、探索新模式成为药店行业突围的关键。无论是采用 “药店 +” 模式的中小药店,还是多元化经营的头部连锁药店,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未来,药店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药品的场所,而是一个 “销售健康” 的场所,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