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药店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曾经被视为“暴利行业”的药店,如今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高额的亏损。据统计,去年全国有约4万家门店关闭,中小连锁药店和新店成为了“重灾区”。随着行业洗牌的加速,药店行业的未来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近日,财联社记者在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内走访发现,一条长约600米的街道上,密集分布着5家连锁药店、1家医药超市,还有一家社区诊所。这个社区内,常住人口14000多人,算下来每家药店店均服务人数不足2500人。如此过度饱和的布局,让竞争变得异常残酷。一毛钱的差价就可能导致顾客流失,许多药店主因此陷入了困境。
“这条街才多远,走路几分钟,就有6家药店,药贵一毛钱,顾客比我还清楚,扭头就去另一家买。”一位社区药店主无奈地表示。这种情况不仅限于长沙,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国药店数量由52.4万家增至66.7万家。其中,单体门店28.1万家,连锁门店数量约38.6万家,连锁率为57.9%。国内药店店均服务人数从2016年的4112人下滑到2023年的2113人。
黄修祥,湖南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指出:“对比欧美国家店均服务人口5000-6000人,国内药店数量远超合理水平,这是导致行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经营一家70多平米的门店,房租费4800元/月,加盟费500元/月,水电物业等费用约1500元/月,人工费用为每月5000元/人。按照毛利率35%测算(未计算门店装修费、设备采购费用),每个月营业额需要达到约3.4万元才能保本,日销售额低于1000元,那就只能亏本经营或选择转让、关店。
据黄修祥的调查,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没有获得医保资质、也不做大的营销活动的新药店,日均销售额大约在600元-1000元,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日均销售额可能在1200元-1500元,但成本也远高于长沙。这表明很多新店都在亏损。伴随消费者的选择增多,今年新店的日均销售额还在“缩水”。
他表示:“药店盈利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期,而如今新店获取门店统筹资质更难。按照以往规律,过去一个门店大概1-2年达到盈亏平衡点,但多项政策调整下,照这样的单店产出,想要盈利基本上是遥遥无期。”
除了市场饱和,监管趋严和线上药店平台的迅速崛起,也让传统药店的日子雪上加霜。财联社记者梳理资料发现,今年以来,多个省份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文件,强化药品经营管理,对药品购进、处方药销售、执业药师等方面提出具体管理要求。
“开门没生意,好不容易来个客户又没药。”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内,一家新近开业的中型连锁品牌加盟药店境况同样艰难。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该店内的货架上药品陈列较为稀疏,店主告诉财联社记者:“现在很多客户都会选择去医院购买处方药,我这儿主要卖非处方药,还经常面临配送不及时的问题。”
湖南地区一位医药领域投资总监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政策对药店合规的要求更严格,顾客更愿意去医院买处方药,对实体药店客流量影响较大,生意普遍难做,尤其是中小型药店。在近乎白热化的行业竞争中,无论是价格、产品品类的丰富程度,还是服务质量,中小药店都难以与大型连锁药店抗衡。”
行业寒冬之下,转让门店甚至关店已成为众多店主的选择。财联社记者在小红书上查询到多条药店“旺铺”转让信息。
“货架、药柜都便宜处理,加上门面转让费,一共只要3万,要是你想打包买这些药材,也没问题。”在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的街道另一侧,一位药店老板已着手转让门店,“你有朋友想要,也可以推荐来看看。这地方开超市也挺适合的。”
但门店转让也并非易事。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位于长沙河西的梅溪湖某社区,一家知名连锁品牌的加盟药店挂出转让信息已近半年,却至今无人接盘。
中康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共有3.9万家零售药店关闭,闭店率达5.7%,而2023年仅为3.8%;去年第四季度闭店13672家,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整体出现关店加速趋势。
“这两年,圈内共识是预计还有20%中小药店要被淘汰。” 一家大型连锁药店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更有业内资深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全国40万家门店才是一个相对平衡点。长期看20-30万家门店,大家能活得更好。”
转让门店“止血”或关店不仅是中小药店的艰难选择,由于新店盈利周期变长、日均坪效下降,大型连锁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瘦身”。
今年,国药一致选择“瘦身”健体,旗下吉林成大、天津国大等5家子公司退出这家“万店巨头”的经营版图。一心堂、大参林等上市公司也开始“踩刹车”,转而注重提升门店质量和经营效率,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增长。
而今,药店行业已然处在十字路口,寒冬之中,怎样才能活下去?行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走差异化路线的药店存活率较高,如采用“药店+”模式的中小药店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头部连锁药店。
在长沙星沙区某社区内的“善因堂医药超市”,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由于采用了“药店+医生坐诊”的经营模式,其经营明显好于其他几家中小药店。店内一位专家医师正在给患者把脉,有3名中老年顾客在等待。
而该社区内的益丰药房门店,则商品更丰富,药品柜里摆放着益丰药房旗下的中药养生品牌“恒修堂”系列产品,有五、六名客户正在选购商品,经营情况也明显好于中小药店。据悉,益丰药房增加了多项业务,包括新鲜水果零售和批发、食用农产品零售、病人陪护服务等。
对此,上述医药投资总监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药店的日用品主要作用是引流,处方药毛利率普遍较低,而公司自有品牌的中药保健品及与厂商共建品种则可以提高综合毛利率。”
老百姓此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过一组数据: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33.87%,其中,中西成药、中药、非药品毛利率分别为31.93%、45.08%、39.53%。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其他连锁药店品牌也在谋求转型。漱玉平民与大树医药合作开设“大树漱玉”,布局“新型药店”。目前处于筹备阶段,除OTC产品,还涉及奶粉、孕婴、健康生活品等;一心堂、健之佳等探索“药店+诊所”模式,强化慢病管理。
重庆鑫斛药房去年4月发起近底价卖药活动,掀起行业“价格战”。日前,公司选择牵手药易购,以便获得更丰富高效的商品供应和数字化转型支持。
同时,多位业内人士均对财联社记者提到了欧美、日本等海外药店的经营模式。“日本药妆店里SKU可达数万个,国内药店需要逐步降低对医保产品销售的依赖,转而通过非医保产品实现盈利增长。”
据悉,国外药店连锁巨头通过多元化商品结构,成功将非药品类销售额提升至总收入的60%-70%。以日本为例,2022年日本药妆店销售规模最大的商品类别为食品和其他,占比28%;其次为包括日用品、宠物用品在内的家庭护理品占比22%;包括化妆品和洗漱用品等的美容护理产品,与包括OTC药品、家庭医疗器械等在内的健康护理品市场份额接近,分别为18.1%和18%。
老百姓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药店在商品及服务多元化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公司将重点拓展个人护理与美妆产品、健康养生食品等品类,目前已在部分地区门店进行多元化试点。”
“很多药店此前靠着医保政策、高毛利产品赚取红利,但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在黄修祥看来,药店要转型,卖药找流量,卖非药找利润。未来药店将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药品的场所,而是一个“销售健康”的场所。
药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过去的暴利时代到如今的寒冬时期,药店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通过差异化经营、多元化商品和服务,药店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未来,药店行业将不再仅仅是卖药的地方,而是成为人们健康管理的重要伙伴。希望所有药店企业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有话说
药店行业的寒冬虽然严峻,但也蕴藏着新的机遇。通过不断创新和转型,药店企业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药店行业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经营和服务,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希望所有药店企业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