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王府井、贵友大厦、燕莎这些名字,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在中国商业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商业的象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繁华与历史的交融。然而,最近的一纸公告,却让这些名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人们不禁为它们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说起上市公司王府井,就不得不提那条承载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府井商业街。这条古街自元朝奠基、清朝定名以来,一直是京城商业的核心地带,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北京从荒芜到繁华的巨大变迁,也经历了无数商贾云集、游客如织的热闹场景。
上市公司王府井诞生于这条充满历史韵味的街道上,1955年,它的前身——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开业,被赞誉为“新中国第一店”。这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场,也为王府井商业街开启了新的篇章。1994年,王府井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6年,它实施百货连锁战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一时间风光无限。
贵友大厦同样是京城商业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怀与回忆。1990年开业的它,是长安街建国门外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北京首个有滚动电梯”的商场,成为当时的流行标志。开业初期,只有持有“请柬”的顾客才能进入,而请柬主要发放给外籍人士和部分高收入群体。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一张贵友请柬不仅意味着购物的资格,更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时尚品味。当时坊间流传着“贵友开业时人山人海,没请柬只能在门口张望”的故事,这也成为了北京商业传奇的一部分。此外,贵友大厦紧邻友谊商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使用外汇券购物,但它的高端定位和丰富的进口奢侈品、时尚新品,使其成为外汇券持有者的重要消费场所。在当时,在这里消费无疑是一种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也是计划经济末期特权消费的一种体现。不得不说,贵友大厦人为制造“稀缺性”的做法,是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的一种大胆商业试探和创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燕莎,1992年诞生于北京亮马河畔的使馆区,全称为燕莎友谊商城。以“燕京之莎”命名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象征之一。和贵友大厦的“请柬入场”类似,燕莎凭借进口奢侈品、自动扶梯和外汇券消费门槛,打造出了一个高端消费的“特权场域”。那时候,北京市民以“逛燕莎”为荣,即便不购物,隔着玻璃橱窗欣赏进口的奢侈西装或手表,也仿佛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仪式。它选址使馆区的深意也很值得玩味,既服务了外籍人士,又为本土精英提供了一个窥探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
然而,如今贵友大厦和燕莎都已并入王府井旗下。但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曾经的“商业贵族”王府井却因为停业、整改、业绩波动等问题,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回顾王府井最近十年的运营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所面临的挑战。2016年,其营收首次突破两百亿元,达到234.80亿元。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虽然营收一直保持在两百亿元以上,但增长十分缓慢,分别为260.91亿元、267.11亿元、267.89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1.12%、2.38%、0.29%。这样的增长率显然无法让市场和投资者满意,但好在还维持着增收的状态。
然而,进入2020年以后,情况急转直下,营收大幅减少超过一半,并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20年至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115.36亿元、127.54亿元、108.00亿元、122.2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56.94%、10.56%、 -15.32%、13.19%。2024年前三季度,王府井再次遭遇减收,三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3.08亿元、60.35亿元、84.99亿元,同比分别降低了1.74%、5.40%、8.27%,且降低幅度逐季扩大。
与营收的波动相比,利润的波动更为剧烈。从2016年至2024年的九年间,有五个年份的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2018年和2021年的净利润最高,分别为12.26亿元和13.7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27%和350.15%。而净利润最低且同比降幅最大的是2020年和2022年,分别仅为3.06亿元和1.36亿元,同比降幅分别达到了67.61%和90.10%。
根据王府井最新的业绩预告,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预计在2.6亿元至3.5亿元之间,同比预计减少3.59亿元至4.49亿元,同比降幅预计达51%至63%。归母扣非净利润预计为2.5亿元至3.4亿元,同比预计减少2.96亿元至3.86亿元。总体来看,王府井2024年的业绩至少倒退了16年,几乎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而2008年正是其营收跨百亿的首个年份,当年营收101.74亿元,净利润为3.72亿元。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购物方式的不断涌现,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整体经济环境也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使得王府井所在的商业零售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王府井在2024年半年报中,将营收下滑的原因归结于这些外部因素,称受市场环境超出预期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然而,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自身内部因素也不容忽视。近期一篇阅读量“10万 +”的报道指出:“现在的商场是两极分化,有的商场车位爆满,有的却冷冷清清。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能过得不错,但一旦市场下行,自身能力不足的商场就会被淘汰。”
一份媒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在已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的23家百货上市公司中,有9家出现亏损,占比约39.13%;17家企业净利润下滑(部分与亏损企业重合),约占总数的73.91%。这一数据确实反映出行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不过,仍有6家百货上市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约占总数的26.09%,其中最高增长率超过了200%。这说明市场中仍然存在机会,在逆势中,考验的就是企业的“内功”了。
王府井在近期的公告中多次提到,“当前正处于业态迭代的关键期和新业态发展的培育期”,并宣称正在“加快转型变革,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经营质量”。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北京西单商场的整改为例,《北京青年报》在2023年7月就报道了西单商场准备启动整改,计划在2024年春节前动工,力争2025年底以购物中心的全新面貌亮相。但直到2024年的最后一天,商场才正式停止营业并启动整改,比原计划推迟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免税业务曾被王府井寄予厚望。2020年取得免税牌照时,王府井发起了一波高调的宣传攻势,股价也因此冲高至79.19元/股,创下1994年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但如今,股价已回落至13元/股左右,短短四年多时间,跌幅高达80%多。2021年,王府井曾宣称“正常进度下,今年王府井免税业务将进入实质运营阶段”,并明确表示“海南的岛内免税店今年肯定要开”。然而,直到2023年,王府井免税店才在海南万宁正式落地。而且,2023年免税业务仅为王府井贡献了1.87亿元的收入,占总营收的1.53%。2024年前三季度,免税业务也没有明显起色,仅贡献2.04亿元的营收,占总营收的2.40%。
王府井获得免税牌照后,免税业务的进展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由于进展缓慢,有投资者在相关平台直接表达不满:“一直用一些套话回复投资者,麻烦实实在在地说一下目前大家最关心的免税进展!”有媒体评价王府井免税业务为“最懵圈”业务,“自2020年拿到免税牌照获得短暂高光后,直到2023年1月,其首个免税项目——王府井国际免税港才在海南万宁落地。然而,万宁并非海南离岛免税的主战场,业务规模有限,远不能和三亚乃至海口相比,在海南处于弱势地位。”
海口海关2月23日的数据显示,春运期间(1月14日 - 2月22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66.1亿元,免税购物人数81.8万人次,购物件数564.2万件。显然,王府井免税业务的全年数据甚至比不上这不到一个月的数据,市场份额占比实在太小。同期,王府井公布了春节期间的免税业务数据,但没有提及具体销售金额,只说客流和销售额都实现了增长。
当然,企业的“内功”不仅仅取决于转型节奏的快慢,它是一个涵盖战略、管理和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了。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商业零售集团之一”,王府井的实力和行业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尽管近年来它面临着业绩大幅波动和转型步伐迟缓等问题,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零售业态所面临的共性挑战。不过,这也为王府井提供了一个强化内生动力和应变能力的契机。相信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曾经的辉煌经验,王府井在未来有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重新焕发出商业的活力。
编辑有话说
王府井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精彩的商业传奇,曾经的辉煌令人赞叹,如今的困境也让人担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传统零售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机遇。王府井虽然在运营和转型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它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商业资源。只要能够加快转型步伐,提升自身的“内功”,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未来还是有可能实现华丽转身的。让我们一起期待王府井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续写商业的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