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近期,知名老字号医药巨头白云山(600332.SH)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次的主角是其控股孙公司广药四川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药四川”),该公司因销售人员存在利益输送行为而被曝光。这不禁让人感叹,白云山的“麻烦”似乎从未停歇。
广药四川:致歉背后的隐忧
事情的起因是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官网发布的7家医药企业致歉声明,广药四川赫然在列。该公司承认,其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向相关人员输送不正当利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广药四川不仅公开致歉,还对涉事员工进行了开除处理。
广药四川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1亿元,是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白云山持有广州医药90.92%的股权。作为白云山在西南地区的“桥头堡”,广药四川的业务覆盖四川省全境,是当地医药流通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这次事件再次暴露了医药行业内部的顽疾——利益输送。尽管广药四川声称会“坚决杜绝此类事件”,但市场不禁要问:这是否只是冰山一角?
白云山的“丑闻史”
其实,这并非白云山第一次陷入丑闻。近年来,该公司及其旗下企业屡屡被曝光存在利益输送、虚高定价、行贿医务人员等行为。2022年,国家医保局曾通报白云山旗下三家公司涉嫌药品虚高定价、套取资金,并存在行贿医务人员的行为。当时,白云山回应称已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免职或停职处理,但这并未阻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更早之前,白云山旗下产品还曾多次被曝光涉及回扣行贿事件。例如,2011年至2013年,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卫生院副院长李某在采购白云山旗下天心制药的产品时,收取了高额回扣。类似的事件不胜枚举,让人不禁对白云山的内部管理产生质疑。
销售费用高企与研发投入不足
除了频繁的丑闻,白云山的财务数据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2023年,白云山的销售费用高达61.05亿元,其中销售服务费超过10亿元。相比之下,公司的研发费用仅为7.82亿元。这意味着,白云山在销售环节的投入远高于研发创新,这是否暗示了其对市场的过度依赖和对创新的忽视?
从盈利能力来看,白云山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呈下降趋势。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8.79%,净利率为5.64%,而2018年之前毛利率曾超过30%,2017年净利率也曾超过10%。与此同时,同行业竞争对手如恒瑞医药和云南白药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高于白云山。这表明,白云山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已经失去了部分优势。
市场的困惑与期待
白云山的种种问题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一方面,公司频繁的丑闻让公众对其信任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高额的销售费用和较低的研发投入也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然而,白云山并非没有机会。作为一家拥有王老吉和“国产伟哥”金戈等王牌产品的老字号企业,白云山依然具备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基础。关键在于,公司能否在新的管理层带领下,彻底整治内部问题,加强合规管理,加大研发投入,重拾公众信任。
编辑有话说
白云山的这次丑闻再次敲响了医药行业的警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医药企业必须坚守合规经营的底线,否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对于白云山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发展路径的契机。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透明、更具责任感的白云山,也希望整个医药行业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你对白云山的未来发展有任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5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