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光收购到信任危机:诺和诺德与亨利医药的“冰与火之歌”

2023年10月,医药行业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交易,诺和诺德以最高达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亨利医药(KBP Biosciences)的核心资产——小分子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ocedurenone。这场交易不仅让亨利医药一战成名,也让诺和诺德在心血管和肾病领域的产品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这场交易背后的复杂性和戏剧性逐渐浮出水面。

从高光收购到信任危机:诺和诺德与亨利医药的“冰与火之歌”

  黄振华的前半生

在13亿美元的重磅交易之后,祖籍山东的新加坡华人科学家黄振华成为了市场讨论的焦点。关于他的“靠谱”形象,有多个维度可以佐证。

首先,黄振华的战略眼光颇具前瞻性和务实性。当中国创新药行业还在热衷于讲述Biosimilar(生物类似药)和me too(仿制药)故事时,他已经颇具前瞻性地提出了“me only”(创新药)的逻辑。正是基于这一逻辑,ocedurenone项目应运而生。

在立项之初,由于支付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国内慢病市场的价值相对有限,因此盯上这块蛋糕的人并不多。海外市场方面,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慢性肾病领域并未展现出攻击性,而SGL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虽然强势,但也留出了生存空间。黄振华看中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整个慢性肾病领域的心肾获益潜力,这一领域尚未得到海外药企的充分验证。因此,ocedurenone算得上是特立独行的分子。

其次,黄振华的产业经验丰富。作为中国医药产业的老炮,他创办了轩竹生物,可以说是国内最早一批拥抱一类新药的药企。随后,他出走创办了亨利医药。尽管没有外企和留学经历,但他在组建亨利制药的班底时,引进的都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人才。

至于“正派”这一点,则与黄振华陪跑亨利医药的成长息息相关。据说,亨利医药的启动资金大部分来自黄振华自己的口袋,这一点与创新药火热时期海龟“名誉”入局有所不同。并且在后续融资之后,黄振华履行对投资人义务也毫不含糊。因此,在员工甚至外界看来,黄振华是一个靠谱且正派的人。

一个投资亨利医药的机构表示,正是看到了靶点和分子、临床数据、创始人三个维度都很不错,所以最终决定投资亨利医药。

然而,随着诺和诺德起诉风波的爆发,黄振华在诺和诺德口中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黄振华的另一面

在诺和诺德的控诉中,黄振华很可能是一个欺诈主导者。

众所周知,在并购之前,买方势必要进行多轮尽调,以确保自己买到的资产“货真价实”。然而,诺和诺德表示,在这笔重磅交易中,他们已经从KBP Biosciences获得了陈述和保证,即后者已经“提供了真实、完整和准确的副本……所有重要信息……有关任何化合物或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或制造质量和控制”。

换句话说,诺和诺德认为,亨利医药故意没有披露重要信息,包括对显示Ocedurenone无效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的临时分析,以及有关单个测试地点的质量和合规性问题的信息,该测试地点产生了异常的阳性结果。

诺和诺德认为,在交易过程中,黄振华是知情人,甚至参与了虚假行为。毕竟,作为亨利医药的创始人、执行主席和40%的股东,不知情这些信息的概率比较小。更何况,II期临床的内部分析时间是在2022年3月,这也意味着黄振华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临床数据中的瑕疵。但是作为话事人,黄振华仍然在一年多后签署了并购项目。

由此,诺和诺德认为黄振华负有责任。在交易完成后,黄振华的操作也让诺和诺德认为其有转移资产的行为:在交易后,黄振华向其控股公司转移了3.391亿美元,并派发了5.785亿美元的股息。

因此,诺和诺德向新加坡法院申请,对新加坡的KBP Biosciences及其创始人黄振华索赔8.3亿美元,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冻结KBP及其黄振华的资产。2月14日,基于种种证据,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已下令冻结属于KBP Biosciences PTE及其创始人黄振华的全球资产。在裁决中,一名法官表示,“亨利医药可能故意不提供重要信息”,包括对临床结果的分析,这表明Ocedurenone“无效”。

  行业的反思

截至目前,亨利医药是否造假、黄振华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尚无定论。根据裁决,诉讼将在纽约进行。

如果法院审理后认定黄振华及亨利医药隐瞒数据,那么这不仅会涉及巨额的经济赔偿,还可能对其声誉和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事实上,在全球制药产业,临床造假或许并不是罕见现象。根据麻醉师John Carlisle在Nature发表的观点,其认为在某些领域,至少有26%的临床试验可能存在问题或是伪造的。虽然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夸张的,但吸引市场关注的临床造假事件总是会不时出现。

例如,第一三共在2008年以46亿美元收购的兰伯西,在FDA突击检查时被发现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兰伯西的仿制药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第一三共的如意算盘也落了空。

临床造假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多方面。多数医药企业规模较小,治理结构简单,距离现代化治理尚有差距。在资本市场的巨大诱惑下,企业治理不规范,所滋生的贪婪与狡黠被无限放大。一边是企业想要快速发展、获取巨额利润,或者担心又一次失去的急切心理;一边是薄弱的内部管控,两者一叠加,部分药企就被“猪油蒙了心”,铤而走险,踏上了这条没有回头的造假之路。

尤其是当资本周期沉沉浮浮,昔日的热闹和账面财富烟消云散之后,对于人的改变可能会是巨大的。在资本的浪潮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迷失方向,甚至不惜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更破坏了行业的信任基石,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创新药研发的良性发展。

对于每一个从业者来说,创新药研发从来不是冰冷的临床数字,而是要守护数据背后每一个真实跳动的生命。在研发过程中,诚信和透明度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和创新,才能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站在行业的高度来看,我们不能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来看待这件事情,认为造假事件是一个概率问题。这种观念上的麻木才是真正可怕的。因为一旦信任基石被破坏,整个行业都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不仅会损害患者的利益,也会阻碍创新药研发的进程和行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创新药研发的认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创新的医药行业生态。

  编辑有话说

黄振华的故事无疑给医药行业的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利益和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坚守底线、保持初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我们也期待医药行业能够加强自律和监管,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创新的行业生态。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医药行业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黄振华一样具有前瞻性和务实性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59780.html

(0)
投资参考网的头像投资参考网
上一篇 2025年2月22日 下午1:38
下一篇 2025年2月22日 下午1: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69063998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