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这个原本在高净值人群圈子里低调运作的财富管理工具,最近因为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易盛”)的一则公告,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事件回顾
2025年2月17日,新易盛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光荣因借道家族信托违规减持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处以没收违法所得949.86万元、罚款2200万元的行政处罚,合计罚没金额超3150万元。
根据公告,高光荣通过“建信信托—金源家族信托2号”账户及个人证券账户,在2023年3月15日至4月11日期间,合计减持了占新易盛总股本1.42%的股票。其中,0.42%的减持比例违反了证监会关于“大股东3个月内减持不得超过1%”的规定。此外,高光荣还通过家族信托账户隐匿实际持股情况,导致新易盛2020年至2022年的年报中股东信息存在虚假记载。
家族信托
家族信托原本是一种高效的财富管理工具,主要服务于高净值人群,目的是实现家族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它通过将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专业的受托人管理,确保资产在家族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同时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税务问题。
然而,高光荣的案例却让家族信托的合规性受到质疑。在新易盛的案例中,家族信托被用作违规减持的工具,暴露出其在信息披露和监管层面的漏洞。
事件剖析
高光荣案的核心问题在于,他利用家族信托的“非一致行动人架构”规避监管。理论上,家族信托的受托人(信托公司)应独立行使资产决策权,委托人不得干预。但在本案中,高光荣仍实际控制了家族信托账户的操作,这种“通道化”运作违背了家族信托的初衷。
证监会通过核查决策记录和资金流向等证据,认定高光荣为信托账户的实际控制人,从而否定了其“非一致行动人”的主张。这一事件凸显了监管机构对家族信托的穿透式监管能力,即不仅看名义上的持有者,更关注实际控制人。
信托机构的角色争议
尽管建信信托在此次事件中未被直接处罚,但其家族信托架构的设计显然存在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信托机构在家族信托业务中应回归“服务信托”的本源,而不是沦为规避监管的工具。然而,建信信托的“金源家族信托2号”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导致家族信托被用于违规操作。
此外,信托合同中未明确委托人控制权限制,使得高光荣得以保留实质决策权。这种设计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风险愈发凸显。
未来展望
新易盛事件为家族信托行业敲响了警钟。信托机构应加强对家族信托业务的合规管理,明确委托人与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家族信托回归本源。同时,监管机构也应进一步完善对家族信托的监管框架,防止其被用于违规操作。
对于投资者而言,家族信托仍然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工具,但其合规性至关重要。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家族信托才能真正实现财富的传承和保护。
编辑有话说
家族信托的出现,本是为了帮助高净值人群更好地管理财富,但新易盛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其潜在的风险。这并非家族信托本身的缺陷,而是个别案例中的违规操作。我们期待信托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共同努力,完善家族信托的合规管理,让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于财富传承。
总之,家族信托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但合规性将是其发展的关键。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5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