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婷 赵毅 深圳报道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关注被不断提升,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作为涵盖环境(E)、社会(S)和企业治理(G)三个维度的理念,已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获得广泛的认可与实践。与此同时,中国正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ESG实践迎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是一种充分关注非财务因素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绿色低碳势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10月29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绿色发展处处长陈兴在2024网易财经ESG趋势论坛上对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
2024年,中国迎来ESG强制披露元年。5月1日起,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强制4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作为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指引》将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即ESG报告)。随后,财政部发布面向所有企业提供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参照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发布独立ESG/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从24.64%上升至33.93%。从行业层面来看,由于金融业较早开展绿色金融和ESG实践,利益相关方对ESG更加关注,该类企业ESG信息的披露比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达到93.55%。
在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走向融合统一的新背景下,企业如何开展有效的信息披露?
2024网易财经ESG趋势论坛现场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企业ESG信息披露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信披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不足,二是透明度和真实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碳核算与碳披露存在挑战,四是ESG信息披露存在数据泄密风险。
具体而言,国内ESG信息披露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企业之间披露内容和格式差异较大,尽管一些国际组织和标准化机构已经制定了一些国际化的ESG披露标准,但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仍然有限;部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夸大和虚报的现象,披露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负面信息往往不披露或者一笔带过,存在“漂绿”风险;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核算方法,目前不同的核算方法和标准可能导致核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碳足迹数据收集和核算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可能面临更多困难;数智化时代,企业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ESG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括碳排放量、水资源使用安全生产记录、供应链管理等,企业需要加强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对于完善ESG信息披露的对策措施,季晓南提出,首先要完善ESG信息披露机制,“监管机构应出台适合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政策准则,完善适应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理有效和针对性强的披露标准和规范。同时加强信披监管,推动标准落地,引入第三方审计,防止企业‘漂绿’行为”。其次,修订我国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与此同时,提高ESG信息数智化管理水平,建立综合性ESG信息披露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ESG数智化水平,完善ESG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编辑:赵毅 校对:张国刚)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50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