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安基金前基金经理张亮因“老鼠仓”事件被罚1566万元的消息再次引发市场热议。然而,就在公众以为此事尘埃落定时,上海证监局的一则公告却让这场风波再度升级。公告中提到,张亮操控“闫某”账户长达四年,期间进行了近1000个交易日的趋同交易,涉及金额高达6.65亿元,趋同交易比例竟达到惊人的59.91%。更为令人震惊的是,这起事件暴露了华安基金内部风控体系的重大缺陷,以及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在合规管理上的深层次问题。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老鼠仓”事件到底有多离谱。张亮操纵“闫某”账户差不多 1000 个交易日,这么长的时间里,华安基金的风控体系就像睡着了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高达 59.91%的趋同交易比例,涉及 6.65 亿元的交易金额,就这么大摇大摆地绕过了华安基金的交易监控警报。这交易监测系统简直就是形同虚设,就像一个站岗的士兵,一直在打瞌睡,啥都没发现。
这表面上看是技术性的“失能”,但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失灵。基金公司虽然要求员工报备直系本人及亲属账户,但是对于报备账户和实际操作账户是不是一致,根本就没有验证机制。这就给了张亮可乘之机,他用未报备的“闫某”账户就堂而皇之地进行了违规交易。这从业人员账户报备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交易数据交叉核验机制也成了摆设,华安基金的合规体系就像是一场表演,只是为了给公司营销和应付监管看看而已。
再说说张亮离职这件事儿。在华安基金披露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里,说他是因为“个人原因”离职。更离谱的是,他在离职前夕还发行了名为“华安品质甄选混合基金”的新产品。这就好比一个小偷,在偷完东西要跑的时候,还在那吆喝着卖自己的东西呢。这也暴露出基金公司离任审计制度的漏洞,只知道盯着财务核查,却忽视了行为分析,只看账面,却不管交易痕迹。
《基金行业人员离任审计及审查报告内容准则》都施行 13 年了,但是因为离任审计被查出违规行为的基金从业人员少之又少,这和监管部门事后查处案件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因为没有按时提交离任审计报告,受到了监管处罚。这就说明,整个行业的离任审计制度可能都存在问题,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华安基金作为“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管理着超 6500 亿元的业务规模。但是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管理层没有让公司的合规风控资源和业务规模相匹配。从日常交易监控到员工离任审计,从员工行为管理到相关制度执行,公司的合规防线就这么轻易地被攻破了,管理层真的是难辞其咎啊。
现在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都突破 32 万亿元了,这数字看起来多耀眼啊,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但是在这背后,合规危机就像暗流一样涌动。有些机构为了追求规模增长,就像开足了马力的赛车,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却忽视了内控体系的建设。管理费收入和风险控制投入严重失衡,在这场规模竞赛中,他们已经渐渐忘记了合规这条底线。
华安基金在前基金经理受到监管处罚后,就像个哑巴一样,一声不吭,而且时隔半年都没能有效地配合监管部门执行处罚。这就是行业内部分机构重发展、轻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就好比一个人只知道拼命赚钱,却不管自己的身体健不健康,早晚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
更严重的是,这件事儿对投资者的信任打击太大了。张亮的“老鼠仓”事件,就像一颗炸弹,把基金行业信任的根基都炸得七零八落。基金经理本应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是他却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趋同交易,这不是背叛是什么?投资者怎么可能还信任一家因为“老鼠仓”被处罚的基金公司呢?谁还敢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交给他们去管理呢?长此以往,“老鼠仓”事件不仅会伤害投资者,最终也会损害基金公司自己的利益。
不过呢,咱们也不能只看到坏的一面。张亮事件虽然是一场危机,但也可以成为行业治理革新的契机。就像一场暴风雨过后,会迎来更清新的空气和更灿烂的阳光。当科技被用来穿透合规盲区,当制度不断创新筑牢风控堤坝,当职业伦理重新回到价值核心,中国资管行业就有可能实现从规模领跑到质量引领的跨越。这场始于个人违规、机构失守的危机,说不定会倒逼出行业治理的质变,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有话说
华安基金前基金经理张亮的“老鼠仓”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募基金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合规问题可不是小事儿,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信誉和投资者的利益。虽然现在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希望。只要行业内的机构能够重视起来,加强合规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投资者们也要擦亮眼睛,选择那些真正值得信任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基金行业会越来越规范,我们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安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