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所划分出来的不同账户,这些账户内的资产和资金是独立并不可以随意转移,人们会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进行投资、消费和账目清算等活动。心理账户的概念源自行为经济学,主要是为了解释人们在做决策时的思考模式。
产生心理账户的原因
心理账户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1. 分割效应
人们在账目上进行分类和分割时,会将同一金额的资产放到不同的账户中,在不同的账户中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应。比如,一份来自公司的奖金放进储蓄账户和放进消费账户的心理效应会不同。储蓄账户会造成一个“打破罐子破产”的思想,而将奖金放进消费账户则会产生消费欲望。
2. 期望和满足感
人们在将资产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时,也会根据不同的期望和满足感选择账户。比如,把资金放进一个长期储蓄账户,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率收益,从而满足未来的期望。而将资金放进一个好玩的账户中,则可以在当下获得更高的满足感。
3. 避免损失
人们也会通过将资产分散在不同的账户中,以避免损失。比如,将所有的资金都放在一个账户中,一旦该账户被盗,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将部分资金分散到储蓄账户、保险账户、投资账户中,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
平衡得失的思考模式
人们在进行投资、消费和账目清算等活动时,会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来进行决策,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通常来说,人们更加关注账户内的收益和损失,而非整体的账面收支。这种思考模式被称为“平衡得失”。即便是同一个收益或损失,放进不同的账户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如何利用心理账户
利用心理账户进行投资或消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设置账户
首先需要将不同的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以便达到不同的目标。比如,将资金分配到储蓄账户、投资账户、退休账户等等。同时,也需要注意账户的利率和费用等情况,以便最大程度地增加收益和减少损失。
2. 理性思考
其次,需要在进行投资或消费之前,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期。并在决策时,根据长期和短期的收益、风险、流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避免出现盲目跟风或过于冲动的情况。
3. 定期盯盘
最后,需要定期检查各个账户的状态,以便及时进行调整。避免某个账户持续亏损,或者某个账户的收益超乎预期,而忽略了其他账户的管理。
总结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进行投资、消费和账目清算等活动时的思考模式,分割效应、期望和满足感、避免损失是产生心理账户的主要原因。人们在进行投资或消费时,需要合理设置心理账户,并在决策时准确把握各项因素,避免决策上的偏差和错误。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经济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15614.html